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篆刻艺术中的刀法运用和印钮雕刻技艺有哪些「雕刻的常用刀法有」

时间:2022-12-23 13:17:14 来源:汉府古文化

大家好,篆刻艺术中的刀法运用和印钮雕刻技艺有哪些「雕刻的常用刀法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王可

摘要:印章是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载体,刀法是篆刻艺术中的重要技艺,篆刻创作与印钮造型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对刻刀及其他辅助工具的合理操控和运用;印钮雕刻的细腻传神程度、印面章法字法的表达则有赖于刀法呈现。该文作者总结篆刻艺术中的刀法运用和印钮雕刻技艺,认为两者都属于篆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关键词

篆刻艺术、刀法、印钮、雕刻技艺

正文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印章是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载体。篆刻艺术中的印章一般以质地较软的石材切割、打磨制作而成,适合用手工的方式刻制。印章的艺术创作以篆刻为基础,以刻制印文、边款为主要内容。创作者也可以运用篆刻技法雕刻印钮造型。刀法是篆刻艺术中的重要技艺,了解刀法的运用和印钮雕刻中的刀法技艺,是学习和实践篆刻艺术的重要内容。篆刻主要刻制印面文字,印钮雕刻是在印章上端刻制立体造型,二者形态虽大不相同,但使用的技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属于篆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印——“但愿时丰民物安”

一、篆刻刻刀与刀法的运用特点

刻刀是篆刻艺术及其刀法运用的基本工具,篆刻艺术家通常会备有很多不同规格的刻刀。刻刀用精铁条或钢条打磨制成,整体长度约15至20厘米,刀两端金属外露,刀身主体外裹紧密的丝线以防滑护手。有的刻刀两端都有刀刃,有的仅一端有刀刃,而另一端为钝尾 。刻刀因刀刃有平口与斜口之别,被相应地称为平口刀和斜口刀。部分初学者、中小学生使用的廉价铁刻刀一端是平口刃,一端斜口刃。

一般说来,铁质刻刀廉价但易生锈、刻印时刀口易磨钝,刀头、刀体损耗较快,需要经常打磨甚至更换;而钢制刻刀不生锈且硬度高、不易磨损,故篆刻艺术家多使用价格稍高的白钢、钨钢刻刀,长时间不用磨刀、换刀。不少篆刻艺术家甚至自购高强度的硬质钢条,用机器打磨出刃口,自制刻刀。笔者初学篆刻时曾购买多把不同规格的铁质刻刀,然后使用钢制刻刀,目前主要使用白钢材质的自制刻刀,但初学篆刻时购买的许多廉价铁质刻刀仍可在雕刻印钮造型时作为辅助工具使用。

篆刻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平口刀刻制的机会往往要多于斜口刀。质量上乘的白钢刻刀耐磨性强,可以长期使用,无需打磨。视印石大小和石质硬度的差异,常用平口刀的刀刃宽度有5毫米、7毫米、9毫米等不同规格,也有刃口宽度更大和更小的,以适应少数情境的刻制需要。平口刻刀的刀刃还有钝刀与锐刀之分,创作者根据用刀习惯与作品风格会选择不同钝、锐刀刃的刻刀。这里的钝与锐并非指刀锋的锋利程度,而是指刀具侧视时两面开刃的刀尖夹角,夹角大于30度的称为钝刀刃,小于30度者为锐刀刃 。

很多篆刻艺术书籍在描述近代流派篆刻名家的治印过程时,常使用“钝刀硬入”或“薄刃轻行”等术语,这里的钝刀、薄刃分别指平口刻刀的钝刀刃和锐刀刃。有的钝刀刀尖夹角至45度左右,再钝则难以行刀;锐刀刀尖夹角最小可在15度左右,再锐则易崩刃。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选择用钝刀,黄牧甫则偏爱锐刀,他们的篆刻风格也因刀刃的钝、锐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差异。钝刀刀具因为与石料有较大的摩擦力,故刻制的笔画线条相对苍劲、斑驳、浑厚,但刀锋过钝则缺乏爽利、干净的感觉;锐刀刀具刻出的笔画相对光洁、匀净且流畅,但刀锋过于锐利,则缺少含蓄、苍茫的感觉。篆刻风格的最终定型需要经历长期实践,初学者一般选择使用刀尖夹角在30度左右的平口刀,不必关心刀刃的钝锐情况。

古印——“清白自守,谈道自娱”

斜口刀在篆刻中的使用相对较少,篆刻艺术家一般借用其刀尖将已刻完的印文凹陷处修平整或加深,也可用于将平口刀难以进入的边缘角落修饰完整。斜口刀的刀尖易磨损,要经常打磨以保持锋利。

篆刻刀法的艺术表现力是不可复制的。篆刻刀法大致可分为冲刀法和切刀法,冲刀法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法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还有单刀法和双刀法,即一刀刻一笔和来回两刀刻出一笔。

刀法是篆刻艺术中表现文字和印钮造型的主要手段,创作者用刀刻出字、形,但并非照其原形一丝不变地刻。刀法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或刻字笔画和雕刻造型看不出明显刀痕,或有明显刀痕,富有字形和雕刻形态之外的趣味。这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把握,体现在艺术风格、自然情趣等方面。刀法影响印面文字和边栏线条呈现的随机断裂、斑驳的效果,边款凿刻痕迹显著,富有金石趣味,也能令印章的印钮雕刻富有层次肌理、形态饱含生命力 。

二、简述印钮的雕刻技艺

印章又称印信,是个人或组织身份的凭信,隋唐以前这一重要信物往往是随身佩带的。古人最初并不讲究印章的观赏价值,仅在印章顶部打一小孔,用丝带穿过其中佩于腰间,这是最原始的印钮。印钮就是印石上端的造型部分。印钮与印面篆刻最初都出于实用目的而制作,随着石质印章普及,明清篆刻流派将印章推向以艺术欣赏为主要目的,印钮也从实用性向工艺性的方向转变,印钮雕刻艺术逐渐被重视。不少印章顶部的印钮被制作成龙凤等瑞兽形状或十二生肖等造型,在视觉、触觉上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

古印——“笑随明月归”

印钮雕刻中运用的主要技艺即篆刻刀法,虽然如今具备使用电动工具雕琢造型胚体的条件,能降低工作强度,但篆刻艺术家仍较为推崇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创作,且印钮造型中的细致入微处仍须手工刻制。在雕刻各种形态的印钮立体造型和浮雕图案时,除了需要大量运用篆刻中的切刀刀法,还需要使用不同规格的普通刻刀进行划、削、磨、钻等操作,以深入刻制印钮雕刻形态中的不同部分和图案细节肌理。除了大小规格不同的刻刀,还可使用手钻、锉刀、美工刻刀等工具辅助创作。创作者往往先使用一把大规格的平口刻刀制出印钮主体造型的毛坯,再使用其他不同规格的平口、斜口刻刀以及美工刀等,不断打磨并刻画细节,直至完成。

笔者在研习雕刻印钮造型时摸索出几种使用刻刀或其他小工具的技法,配合传统篆刻刀法进行创作。划,一般用美工刻刀和篆刻刻刀进行。与篆刻印文、刻写边款时需要在印石上刻入一定深度不同,划是用刻刀、美工刀的薄刃刀片在印石上划出细线条痕迹,无需太深。必要时可以借助直尺,以确保线条平直,雕刻直线条居多的形态时需用此法划线,以更好地刻画细节。

削,是用篆刻刀将具有一定面积和深度的印石石料平推、去除的技法,持刀手法类似篆刻冲刀法,但刀刃要放平,而非垂直于印面。刻制立体造型时需将方形印石的角、棱削去,在石质不太坚硬的前提下,可用厚实的大号平口刻刀推削石料。造型的毛坯成形后,再用中小号刻刀一点点削去多余石料,令雕刻形态逐步细化。

磨,包括大幅度的粗磨和小幅度的精磨。当印石需要去除较多部分时,可以用磨刀石或者大号锉刀进行粗加工,得到所需造型的大致模样;再用小号锉刀、刻刀等进行小范围的精磨。精磨适合表现雕刻形态中的弧线曲面,与削类似,创作者要耐心地反复操作。

钻,是使用小号平口刻刀、扁锉刀、手钻等工具进行的镂空和开孔作业。创作者需要在印石上钻较大的孔时,可使用小号刻刀和扁锉刀,钻微小的孔则可以使用手钻。手钻钻头的直径通常在1.5毫米以下,更换不同的小钻头可以表现更多镂空的造型细节,令雕刻形态趋于精致。

完成了印钮造型雕刻工作,创作者还需要对整个印章表面进行清理、抛光、渍洗、上油、擦拭等后期处理工作。一般使用软毛刷或废旧牙刷清理表面,去除凹处的粉尘,再用1000目以上的细砂纸仔细打磨印章各面和印钮凸出部位,使印章表面光滑顺手。

渍洗是静态模型制作中的技巧,可以做旧、体现凹凸感,在处理工艺品外观时也可使用此法。具体方法是在颜料盒里先将少量的油画颜料溶入较多的有机溶剂(通常是打火机油),用毛笔均匀涂抹整个印章,带色的溶剂将渗入印钮雕刻的凹陷缝隙并很快挥发,仅留下颜色;然后用棉签、抹布等擦去凸起处的颜料,造型的凹凸感和肌理质感随即显现出来。但并非所有印钮雕刻都必须进行渍洗处理,如色彩丰富的寿山石章等可不作渍洗处理,以保全石材的自然美。

古印——“虽有群书万卷,不及囊中一钱”

上油是石质印章的日常保养要求,可以令印章表面产生光泽、温润如玉之感,展现石质的本色之美。先将吸满印章保养油(蓖麻油)的毛笔涂满印章表面尤其是凹陷缝隙,再用棉签擦拭,接着用绒布包裹整个印章并反复擦拭、摩擦,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印章与印钮雕刻将具有晶莹温润的视觉效果。经过上油处理的印章应当在阴凉干燥处静置保存,最好能另配专用锦盒。

篆刻印钮的刻制技法及其后期处理技法,是以篆刻刀法和篆刻艺术为基础的,既要刻制平面,又需雕刻复杂的立体,故创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还需摸索其他技法并借助常用工具。法无定法,创作者应该在一定的条件和认知基础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

结语

笔者总结了篆刻艺术中的刀法运用和印钮雕刻技艺,认为两者都属于篆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寻找篆刻、雕刻之间的关联,对工艺美术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选自:《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02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