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18世纪西方美术」

时间:2022-11-29 11:09:03 来源:艺术宝库美术

大家好,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18世纪西方美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尼德兰、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

伦勃朗·梵·莱茵(台译林布兰Rembrandt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

莱顿时期(约1625~1631):

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勃朗式的“光暗”。

1640年的《木匠家庭》是一幅风俗画,用巴洛克风格绘成。木匠的工房中我们觉得呼吸自由,非常舒服,任何细微的事物都有永恒的气息。强烈的对比,能够集中人的注意与兴趣,用阴暗来烘托出光明,把我们立刻远离现实而沉入艺术领域中。在艺术中的一切幻想原是较现实本身,含有更丰富的正式性的一种综合。一幕如此简单的故事,如此平凡的枝节,颇有使这副画成为小品画的危险,是光暗造成的神秘空气挽救了他,靠了光暗,我们被引领到远离现实的世界中,而不被这些准确的现实所拘囚。

《木匠家庭》

《以马忤斯的晚餐》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圣经故事。在作品中,卡拉瓦乔选择了门徒突然认出基督的一刻,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震惊,他采取了大胆的短缩透视手法。画面左边的人双手撑着椅把,似乎正要推倒凳子一下子站起来,右边的一位张开双臂,不知该如何来表达此刻的兴奋之情。衬着背景中的暗黑色墙壁,一束亮光打在基督的脸上,红、白对比的明快色调无疑使他成为整幅画面的中心。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以基督的头部为中心,他伸出的手臂与左边的门徒构成一条直线,又与右边门徒的双臂构成一个开放的三角形,画面的空间向我们敞开,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剧中人,被卷入激动不已的情绪当中了。这时我们会注意到,摆在餐桌上的一篮水果已经有一半掉在了边缘外面,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翻下来,令人忍不住想伸过手去托它一把。凑近一看,又会发现,这些篮中的水果已经熟透了,有的已经裂开,有的已经变质,出现了菌斑。这又让人想到什么呢?尘世的一切终将腐烂,只有上帝与基督的神性是永恒不灭的,即使肉体死去精神仍然得以复生,这不正是全部信仰的根基么?

《以马忤斯的晚餐》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熟时期(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

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画家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为他们的行会成员画团体肖像。画中人物全部是真实的,主讲人是著名的蒂尔普医生,他作为主要人物,占有画面的一侧主要位置,其余人物以各自专注神态,有变化地穿插安排在一个有深度的平面上,使每个人物所处的位置互不遮挡,并且不受透视影响,大小基本相同,否则订画人是不接受的。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1634年,与莎士基亚结婚。3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顺利的10年,也是他创作上获得丰收的10年。他的一些油画作品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1635年、《参逊恐吓他的岳父》、《达娜厄》、《有石桥的风景》等和版画作品《母亲像》、《卖灭鼠药的人》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1634年)

1636年所作《参孙失明》,这是伦勃朗巴洛克风格的绘画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幅,该画出典于圣经旧约,描绘的是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在地窖里被非利士人挖去眼睛的一幕。画中的参孙之妻大利拉,因犯下伤天害理的罪行而惊惶失措,表情细腻而复杂,被有些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参孙被弄瞎眼睛》

《达娜厄》1636年,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阿古斯王听信了一位预言家的告诫,他将被自己的女儿达娜厄所生的儿子杀死,阿古斯王十分恐惧,便把女儿达娜厄囚禁在一座高高的铜塔之中,不让女儿与世人接触。但是,神王宙斯爱上了达娜厄,宙斯化作一阵金雨,透过塔顶进入达娜厄的卧室,与她结为情侣。这副画描绘的是宙斯化作金雨与达娜厄幽会的情景,她被描绘成一个成熟的女人,躺卧在床上。右手不由自主向前伸出,脸上流露出惊奇与喜悦。光线全部聚集在她身上。周围则是暗部,利用金雨反射于帷幕,器具上的金光,她和仆人惊讶欣喜的神色来突出宙斯降临的主题。表现了伦勃朗一贯的戏剧性。据说,该画的模特是他的爱妻萨斯基娅。达娜厄形象呈现出极为鲜明的蓬勃朝气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画家伦勃朗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

《达娜厄》

《伦勃朗自画像 之一》1628年

《戴颈巾的自画像》1629年

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

在1640年伦勃朗的《自画像》上,早期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形象与激动人心的场面不见了,人物形象显示了成熟的特征,目光凝重中透露出自信。他更注重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油画技法也较以前深化、老练。

《伦勃朗 34岁的自画像》(1640)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群像,即举世闻名的《夜巡》。本来画的是白日的活动,因年久和烟熏色彩变暗,被后世误认为是夜景。射击手公会是一些富裕市民组织的业余武装社团,在总部经常悬挂着射手队群像,表示保卫祖国的决心,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夜巡》是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委托而创作的群体肖像画。按惯例,订件者的肖像应在画面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都付了一样多的定金。可是伦勃朗并不是一个甘于墨守成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他想赋予这幅画戏剧性和震撼力。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在班宁・柯克大尉的带领下,紧急集合,准备出发的瞬间,描绘了该场面的紧张和仓促。大尉和中尉站在画面的中央,神情镇定,他们似被舞台灯光所照亮,显得十分醒目,周围的射击手则沉浸在或明或暗的光影里。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无论从什么地方看,都是一幅绝世的佳作。《夜巡》采用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并好像正在向观众走来。这种手法加强了整个画面宏伟的巴洛克气势。结果事与愿违,引起轩然大波,订件者提出抗议,拒绝接受此画,并诉诸法庭,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但是,倔强的伦勃朗,我行我素,毅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伦勃朗很快蒙受事业上的严重挫折,从此,订画者疏远了他,经济境况急转直下。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的6月,35岁的萨斯基娅就被死神无情地带走,留给伦勃朗一个刚刚出生的男孩和无尽的悔恨。

《夜巡》

萨斯基娅是个很有韵致的女人,但她只是他的模特,永远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看着这位带着淡淡哀伤的温婉女人的形象,仿佛听见沙斯姬亚的抱怨:伦勃朗只知道无休止的工作,从不把她放在心上。厄运似乎来得很快,在他36岁时,萨斯基娅带着“丈夫不爱我”的遗憾走了,给忘情于工作的伦勃朗留下了一个叫提塔斯的男孩。伦勃朗无比忧伤,这时他才真正地感受到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单单是一个炫耀的资本或是某种艺术生活的附庸。

《萨斯基娅》(1642年)

在租来的破旧狭小的屋子里伦勃朗痛苦万分,他深深地思念着和妻子的美好时光,也体会到了妻子无比寂寞和眉宇间流露的淡淡的哀愁,(萨默默地为伦付出一切,而他更多的是以物质和借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爱,萨的一生也印证了“做一个艺术家的妻子等于慢性自杀”这一说法!因为伦勃朗以其为对象所作的《约瑟与波提夫之妻》、《阿尔忒密斯》、《酒店里的浪荡子弟》等画中流露得更多的是寂寞与痛苦。)

《约瑟与波提夫之妻》

生死与共的爱妻撒手西归后,内外交困的伦勃朗真正地陷入了空前绝后的深渊,悲痛欲绝的伦勃朗自此一年多闭门不出,日夜厮守着和萨斯基娅爱情的结晶--刚满周岁的儿子,父子相依为命,度日如年。

《大卫和乔那森》(1642年)

晚年(1648~1669):

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的团体肖像。《西菲利斯的密谋》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呢商同业公会理事》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

《呢绒公会的理事们》1662年

《戴金盔的男子》1650年,在这张画里,金盔是他描绘的重点,而人物被他隐在阴影之中,他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把金盔的质地描绘的铮铮作响,令人叹为观止。

《戴金盔的人》

亨德丽治开始是他的女仆,后耒成为他的妻子。伦勃朗以满怀的深情画下了这幅《凭窗的亨德丽治》,以回报生命中的这份珍爱。亨德丽治用手支撑着窗框,侧视着前方,正如同刚刚操持完繁重的家务来到窗前的片刻小憩一般。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端庄、贤淑、安祥的气质。她穿着一件穷人家的妇女常穿的宽大的罩衫,她的手是一双长年劳作着的粗壮有力的手,在画中羞于示人似的将手指收拢着。光线集中在亨德丽治的额头和颈部,亮光如流水般地在她的肌肤之上流淌着,显得那么的高贵和娴雅。

《凭窗的亨德丽治》

《亨德丽治像》

《河中沐浴的亨德里克》:画家从生活细节中描绘女性另外的一面,即天真烂漫的孩子气。这是一幅心情愉快时即兴写生的肖像画,提着连衣裙、蹑手蹑脚地探步下水的亨德里克,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娇态,既胆怯,又温柔,富有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这些特质都在她毫无修饰的姿态中和低垂的脸上表现出来。画家以粗犷的笔触,充满激情地描绘人物,运用明亮与黝暗交织的色彩塑造环境,尤其是那如镜般的池塘倒影,使这位可爱的荷兰女子生动地展现于观众面前,表现了人与环境的自然美。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河中沐浴的亨德里克》(1654年)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

《伦勃朗53岁的自画像》(1659年)

《伦勃朗54岁的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其时,他在事业上败落到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的地步。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伦勃朗54岁的自画像》(1660年)

伦勃朗的艺术在最后10年中,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光辉。尽管他穷愁潦倒,但在艺术上愈发不受外界的干扰了。他依循自己探索的道路前进,明确地追求着自己的风格。在《伦勃朗59岁的自画像》上,他的笔法更苍劲老练,厚涂的色彩像铸铜一般在闪闪发光。他采用的是一种略显透明的"色彩重置法"。伦勃朗本人在这幅画上是显得那样苍老:他披着旧衣,眯缝着眼睛,嘴巴微张,唇边带着一丝苦笑,眼里充满着哀愁。画家这时已孑然一身,生活的连续挫折与事业的打击造成了画上那个伦勃朗形象。画家把自己从肉体到精神的形象,都勾画在这幅画上了。伦勃朗的视力从60年代起严重衰退,他觉得画油画比刻铜版更方便些,但他涂得很厚,笔法也更豪放。每一笔都是他那敏锐的观察力的体现。他把光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部位,让其他细节湮没在微弱的阴影中。

《伦勃朗59岁的自画像》(1665年)

伦勃朗在世时的最后一幅自画像。他一生画了大量自画像,从青年时代一直画到去世前的这一幅自画像,它们展示了这位艺术家漫长而坎坷的一生。画像中的伦勃朗侧过头来注视着观众,面部稍有些浮肿,目光疲惫,眉宇间流露出悲哀,仿佛陷入深沉而宁静的内心体验之中。一束光照在他脸上,在幽暗的背影衬托下,显得既明亮,层次又丰富。画家用厚厚的油彩画出亮部,像浮雕似的突出画面,极富立体感。伦勃朗脸上的道道皱纹正是他坎坷人生的写照。

《伦勃朗63岁的自画像》(1669年)

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浪子回头》画面表现的是老人的小儿子,索求家产,远走他乡,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终回到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伦勃朗以世俗的场景演绎了《圣经》中的神述,画面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伸出双手抚摸着儿子的身躯,缜密无缝的生命源流涌上心头,顺着滑动的肢体缓缓地渗入精髓。

《浪子回头》1662年

也许有些人的感情注定只能在悲哀中曲终人散!爱情的甜蜜仅仅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是痛苦与无奈!道貌岸然的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无法容忍伦勃朗与这位保姆身份的女子的爱恋,在谴责和恫吓中,伦再次陷入了门可罗雀的地步。步入“知命”之年的他没有选择取悦和阿谀去玷污自己的艺术,对生命、名利、爱情、生活更深的理解,让艺术家坦然又无奈的面对着再度破产和丧妻失子的痛苦,潦倒到连绘画材料都买不起的伦勃朗没有向命运低头,对世界的绝望和感情的更深的打击使他沉浸在艺术的梦幻中。晚年的伦勃朗进入了一种癫狂与冥想的奇幻的状态中。

《亚里士多德对荷马的头作冥想》

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静物画和肖像画都十分地流行。伦勃朗不仅在肖像画方面有杰出才华,其它种类的画作亦令人拍案叫绝。几经沧桑的伦勃朗,为了寻求心灵的平静,常寄情于山水,对大自然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创作了许多以阿姆斯特丹郊外风光为主题的风景画作品。《风车》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这些作品中饱含着对自然万物勃勃生机的热爱与礼赞,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云霭般淡然的怅惘。

《风车》1650年

《有石桥的风景》画面近2/3处于灰暗之中,远处的塔和风景极为模糊,渔人们焦急地划船往家赶,这似乎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在这沉重的画面中,只有中间农舍边的大树还处于阳光的照耀之下,它给了晚归的人们以温暖的希望。这幅画是伦勃朗晚年穷困潦倒时期的作品,画面的景物也许正是他压抑心境的写照,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到伦勃朗娴熟的技法和他对景物准确细腻的把握。

《有石桥的风景》

艺术宝库带您进入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艺术的美,生活的美!艺术宝库是美术爱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艺术的集大成者,美术资料丰富全面,供艺术家们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有需要请联系微信:glailp-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