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云南非遗手工艺「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2-11-30 10:45:14 来源:昆明文旅

大家好,云南非遗手工艺「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岁月中的昆明非遗

有关昆明的传统手工艺里,有那么几件物什,总在诉说着昆明的历史文化。

它们是岁月长河中的繁星,照耀着老昆明手艺人的匠心执着。

它们更是生活中的一个伴儿,见证着世代昆明的变迁,它们闪耀着昆明这座城市的魅力之光。

美轮美奂的彝族(撒尼)刺绣

撒尼彝族刺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时期。独特的十字挑花、平绣和抠花技法,彰显着撒尼彝族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十字挑花以几何图形绘制着繁与简的美学;平绣的细腻针脚刻画着撒尼彝族对生活淳朴的热爱;豪情粗犷的抠花抽象表达了花鸟虫鱼。

如今随着对外出口贸易的繁盛,使得撒尼彝族刺绣也受到了世界认可和喜爱。

家宅平安的守护使者,瓦猫

作为镇宅之用的瓦猫,据考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而昆明的瓦猫制作,因明清时期的土陶工艺繁盛而闻名。

瓦猫属陶塑品,造型鲜活且拟人化,似虎更似猫,一般头顶有“王”字,尖耳小眼,三角鼻子,鼻生獠牙,身体呈坐姿。

前足踏八卦太极图,背部竖尾,且有飞虎翼,以瓦片为底座,立于主屋正中。

意趣丰富的竹雕刻

古滇时期,由于滇南地区盛产竹子,民间对竹具的广泛使用,促使竹雕工艺的繁荣发展。

至明清时期,昆明的竹雕刻工艺逐渐成型。

昆明竹雕刻多以雕梁画栋的鸟笼和古韵意趣的文房用具作为呈现载体,雕刻题材多为花鸟虫鱼、鬼怪神话,构图精巧,神韵十足。

技法上浅浮、镂空、嵌镶等交替出现,成品可谓是地方特色鲜明,民族特征突出。

源于生活的美学,民间剪纸

昆明的民间剪纸工艺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明初随移民入境被广为流传。

汉族剪纸和彝族剪纸是昆明主要的两大剪纸类型。汉族剪纸多用作服饰装饰、居室美化、婚丧嫁娶,题材多以生活场景、传说故事为主。

彝族剪纸多作刺绣纹样出现,也被用于年节装饰使用。彝族剪纸多取材人物和自然风光,造型栩栩如生,民族韵味十足。

耀眼的艺术明珠,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技艺,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经过数代人的传承,才有了如今蜚声世界的乌铜走银技艺。

昆明地区的乌铜走银技艺,以晋宁的传习最为正宗。

制作上先在锻制的乌铜片上进行阴文錾刻后,经过“走银”这道灵魂工序,作品开始真正焕发夺目的生命力,乌黑铮亮的底色上,金银线条交织在錾刻的沟壑里,浑然天成。

传自远古的乐器,土陶乐器

昆明的土陶乐器传自远古时期,前身为一种狩猎工具,因其捕猎时能发出特殊声响,后被人们改造,逐渐演化为土陶吹奏乐器。

昆明的土陶乐器名为“呜嘟”,形似埙,但音域比埙要窄,经过历代呜嘟爱好者的演奏和改良,现已演变出多种形制的呜嘟,大体积的呜嘟吹奏起来清脆嘹亮,小体积的呜嘟音色低沉婉转。

呜嘟植根昆明,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如今极具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吹奏乐器。

手工艺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更寄托着地方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

昆明的传统手工艺,于历史长河流淌至今,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依旧熠熠生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