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襄汾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时间:2023-01-04 09:01:03 来源:山西文旅网

大家好,襄汾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地之一。驰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1954年因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丁村遗址

襄汾县丁村遗址—早在10万年前,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襄汾县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南4公里处,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丁村剪纸文化是襄汾县的汉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陶寺遗址

襄汾县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在陶寺遗址时期中国就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山西陶寺遗址群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国”。而之所以确定该遗址为最早的“中国”,是因为在考古项目中“圭尺”的出现,来确立了地中的标志,由此证明该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邦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陶寺观象台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遗址,比位于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早了近500年。而史前陶寺人据此制定的历法,是当时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直接源头。观象台的发现同时也证明了《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性。

汾城镇

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香严禅院

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间(公元一三〇八年),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乃平阳一带著名的佛教道场。此寺院原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合理,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经楼,东西两边为配殿及厢房。寺内佛像雕塑艺术精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年久失修,几经战乱,寺院已是断垣残壁。民国年间,山门、大雄宝殿等几座殿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画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毁、被盗,曾经一夜之间盗走天王殿六尊头像,所以檐残壁頺,破败不堪,令人痛心疾首,望佛兴叹。现仅存天王殿与千佛殿两座殿堂,但也摇摇欲坠。为了保护国家文物,重振古刹雄风,恢复昔日的风采。二〇〇一年再次修复后,香严禅院面目一新。

普净寺

位于襄汾县赵康镇史威村南侧,又称南史寺,在侯马、襄汾、新绛三县(市)交界处,占地面积5624平方米,建筑面 积818.77平方米,现存为元明时期建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净寺坐北向南,山门上挂“普净寺”金字竖匾。步入山门,只见“哼”、“哈”二金刚峙立两侧,刚劲雄壮,威严肃穆。据说这“哼”、“哈”二将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原本都是商纣王的大将,后来“哼”将郑伦归顺了周朝,周灭商以后,姜子牙归国封神,特封郑伦、陈奇二将镇守佛祖山门。

城隍庙

创建于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

文庙

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

明伦庙

创建于元代,面积283平方米,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几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

鼓楼

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

关帝庙

位于小东门内街北,座东向西,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现存大殿,面积为196平方米,面阔五间,悬山顶,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大殿保存完整。

社稷庙

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 、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

洪济桥

位于南关石坡下,东西向:桥身为石砌单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桥上东西纵向建桥廊五间,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金大定23年(1184年)建,桥上建有桥廊五间,清乾隆年间将桥廊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

龙澍峪

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是自然景观中最为著名者;100余间庙宇或横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各种塑像,千姿百态,堪称艺术瑰宝;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苍劲婉约,庄重潇洒,各具神韵。

灵光寺

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塔位于北梁村西七百米,这里为丘陵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塔为八角形,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圈门,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修。上部六层毁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这有塔侧清代乾隆四年(1739)碑文作证:“奈无何康熙乙亥夏,遭地震,自藏经楼以及廊庑,尽行倒坏,惟佛法二殿仅存,高塔半存。昔之称为壮丽者,今不胜其零落矣。”

襄汾造像碑

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历史名人

姬缗,春秋晋国国君。哀侯光弟,继小子侯而立。前704-前679年在位。

郑光祖,字德辉,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

毛文龙(1576-1629年)字振南,明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将。祖籍山西省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出生于杭州。

赵盾,春秋晋人,谥宣孟,又称赵宣子。赵盾仕晋襄、灵、成三世,屡有政绩,孔子称为“良大夫”。今襄汾县赵康镇有其墓及祠庙。

张著,字仲明,号蒙溪,元初襄陵张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病故于寓所,终年69岁。有《蒙溪集》12卷、《诗学渊源》20卷、《春秋隐括》3卷行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