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轴不一致不是导致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地球自转轴是斜的」

时间:2023-01-23 09:01:03 来源:颠覆历史之轴

大家好,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轴不一致不是导致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地球自转轴是斜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原创,书籍版权,禁止抄袭,翻版必究】

这篇帖子有点长,但是我书籍最最核心的推理要点和分析过程,从人类历法变更来证明地球转速变化,从《山经》方向等证明地轴偏转,然后一直反推分析到地球历史曾经有过2次地轴偏转过程,并简要介绍了地球板块基于软流层的运动规律、陆桥形成及破裂过程、地轴磁轴唯一性、以及盘古大陆分裂过程等原理分析和修正,让你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地球、环境和人类变迁过程!

(注:前面部分内容与以前帖子重叠,看过的可以跳过)

1、历法展现的地球自转轴变化线索分析

历法不会凭空而来,必然是地球自转规律的客观体现。

从玛雅260天/年的卓尔金历、365天的哈布历和长计历可以看出,古人纪年历法和农耕历法可能分开的,农耕历法一年一用,而纪年历法(长计历)则采用20进制无限延展。其中纪年历法的第二个单位wina(或uinal)18个月360天近似对应农耕历法365天一年,是为了方便两种历法之间关联,也说明目前的长计历只对应哈布历。那么,卓尔金历的13个月是否也应该有个对应长计历呢?也对应地球当时的自转规律呢?

月亮公转周期为27.32天,假设早期地球自转比现在慢,为260天/年时,则当时的月亮周期为27.32天×(260天/365天)=19.46天,正好与卓尔金历的一个月20天对应。而且,人类肉眼观测的月亮规律还需要加上地球带着月亮一起的位移时间,地球公转一圈月亮实际近似多转了1圈即13圈,13圈*20天正好对应卓尔金历260天,证明卓尔金历的“月、年”比例符合地球转速在260天/年时的客观规律。

那么,全球其它文明的早期历法应该也是相同规律。我找到了苏美尔王表测试,由于玛雅卓尔金历对应的长计历缺少记录,所以我按照历法单位的规律,将王表的单位“ner”对应卓尔金历的“winal”,“sars”对应13ner即260天的1年。通过历史比对,去除乌鲁克第一王朝前三个“Mesh-ki-ang-gasher、Enmerkar、Lugal-banda”重叠时期。对比伊辛王朝、拉尔萨、古巴比伦王表,确定汉谟拉比BCE1792年为历法变更的基准点,伊辛王朝灭亡后战争补差约49ner。苏美尔王表最终折算的结果为:苏美尔建国为BCE3103年,BCE3049年遭遇“大洪水”,BCE1795年苏美尔灭亡,BCE1792年汉谟拉比打败拉尔萨,正式继承苏美尔成为古巴比伦。

王表中的“洪水”实际应该是超级大海啸,对应目前考古在土耳其亚拉腊山海拔4000米搁浅的巨船,也对应荷马史诗亚特兰蒂斯与古希腊战争时被“海水淹没”。

对比历史关联,苏美尔恩基的儿子马尔杜克治水在王表中埃兰人建立的阿万王朝之后,苏美尔从迪尔蒙反攻收复两河流域,复兴了基什第二王朝,证明第二次洪水发生在BCE2015年,为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同时对应诺亚方舟和古中国大禹治水。

所以历史上有两次大洪水,第一次为BCE3049年超级大海啸灾害,第二次为BCE2015年超级大暴雨洪涝灾害。

而且与苏美尔历史和考古年代对应性非常号,也就是说,苏美尔早期历法和玛雅早期的卓尔金历虽然不敢说完全相同,但是历法规律是近似的。


2、全球文明断代情况比对

通过古文明历史对比,苏美尔建国的BCE3103年与古埃及建国约3100年、玛雅元年BCE3114年、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早期EM I期)年代吻合,BCE3049年超级大海啸与BCE3048年苏美尔基什第一王朝、古埃及上埃及美尼斯Menes武力统一上下埃及、BCE2850年早期米诺斯EM II期文明等断代逻辑性一致,与亚特兰蒂斯折算年代一致,与古中国黄河流域BCE5000年-BCE3000年仰韶文化、长江下游地区BCE4000年-BCE3300年的崧泽文化、BCE5000年-BCE3000年河姆渡文化、BCE4000年-BCE3000年薛家岗文化、东北地区BCE4000年-BCE3000年的红山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约BCE3600年-BCE3300年的凌家滩文化等断代时期吻合。

全球文明或文化期同时断代,这不是巧合!


3、地球自转加速还伴随地轴偏转

上述证据说明地球在约BCE3049年时自转速度从260天/年快速加速至365天/年以上,自转加速必然意味着外部动量获取或受力做功,但如此巨大的短期动量只能源于小行星撞击。

自转加速是否同时伴随地轴偏转呢?从下图BCE2015后古中国洪水灾害勘察记录《山海经》中的《山经》方向来看,东西南北和现在方向相差约15度。那么原地轴又在哪里呢?

根据《山海经》描述,古中国有大量的大象、犀牛、鳄鱼等热带动物,所以古中国原来应该是热带。如果将古中国、印度河哈拉帕、苏美尔、古埃及、西非撒哈拉之眼(可能是亚特兰蒂斯首都波塞多尼亚)、南美玻利维亚和秘鲁、泰国青铜时代遗址等早期古文明连接起来正好是一个地球最大圆周线,这可能就是古赤道线。

因为,第四冰川纪到约8000年前可能都未结束,冰川是从当时的低纬度逐渐向高纬度退却,全球总体依然寒冷,动植物只有在当时最热的地区才可能繁茂,人类也只有在同样地区才能获得更多的动植物食物资源,才能更快的繁衍发展,所以人类在第四冰川纪之后是从当时的赤道最热地区向高纬度逐渐发展起来的。

而且,该圆周两侧大陆板块面积基本对等,也就是基于板块质量计算的角动量比较均衡。该古赤道对应的古北极在加拿大西经140度北纬58度左右,位于北美加拿大西海岸中部向西的大海里(加拿大于阿拉斯加交界南端的东南),古南极对应在印度洋东经40度南纬58度左右,这于爱因斯坦认为地轴曾经位于加拿大北海岸的推测位置很接近。


4、小行星撞击导致的2种海啸和气候灾害

小行星撞击可能导致地球在几十分钟内突然加速,引发2种海啸。

第一种海啸主要由于海水惯性滞后造成,可以称为速差海啸。以现有365天/年的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计算,海水在赤道位置的原有惯性速度为:466米/秒×(260天/年÷365天/年)≈332米/秒,则在赤道位置的地表速度超过海水原有惯性速度的速度差为:466米/秒-332米/秒=134米/秒。全球大陆斜坡以最高赤道处134米/秒递减至两极0米的经度线位置高速移动,就像一个高速移动的铲子把海水持续往上掀起,按大陆斜坡30度计算最高可达628.89米,且伴随回流的震荡冲击。

按照太平洋和大西洋宽度计算,太平洋东侧大陆可能面临最长达约41个小时的200-600多米高的持续海水涌入,可能会导致内陆上千公里被海水淹没和浸泡,这应该就是古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的等5000年前大量早期文明同时灭亡断代最根本的原因。南北美洲东海岸面临大西洋最长达5.8小时的第一波冲击,非洲、印度面临印度洋第一波冲击,之后还有震荡过程的持续灾害。

速差海啸并不足以解释在土耳其亚拉腊山海拔4000山上搁浅的巨船以及周边小船残骸,应该是第二种小行星撞击海啸引起的。如上图所示,土耳其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距离地中海东端还有800公里以上,距离大西洋就更远了,所以发生在大西洋的海啸波动必须尽可能沿着直线方向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才能保证海啸波动的衰减最小,否则会被陆地阻碍衰减甚至阻断。而这条直线恰恰经过了百慕大海域,不得不怀疑小行星撞击区就在百慕大海域地区,嵌入岩石圈层内的小行星核心残骸密度和磁场等导致了百慕大海域的古怪特性。

撞击同时导致古地轴偏转约46.8个纬度以上,最大偏转点在伊朗地区,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古希腊等主要文明纬度都升高了30-45度,导致气候长期寒冷,对应约800年(BCE3049-BCE2200年)的沉寂期,直到BCE2200年气候突然转热。该寒冷因素还包括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地球火山爆发、热量释放后形成冰河时期,导致地球总体温度更低。


5、地球自转轴在2200年内快速偏转了15度

古中国《山海经》中《山经》的方向为现在逆时针旋转约15度,说明小行星撞击后打破了原有基于地球板块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平衡,地轴开始往回偏转,并在距今4000年内偏转了约15度,15度相当于约1670公里以上,是目前地球板块漂移速度的几万倍!

爱因斯坦作序的1953年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哈普古德提出的《地壳位移:理解地球科学基础问题的关键》(Earth‘s Shifting Crust:A Key to Some Basic Problems of Earth,以下简称地壳位移理解)的一些观点给了我启发,当地球内部因各种因素导致压力达到临界点时,地壳整体会发生快速、剧烈的位移情况。

根据尼罗河三角洲一个泻湖中古花粉化石和木炭含量的沉积物发现,BCE2200年至BCE1000年共发生四次花粉大比例降低和木炭增加,古埃及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金字塔附近掩埋的、Ipi-ha-ishutef棺材所用树木年轮样本中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发现约BCE2200年古埃及曾经经历了一次气候的快速变化,可能是一个短暂的干旱时期等证据。而且根据全球文明灾害和断代情况,自BCE2200年起的2200多年又可以划分成4个干旱期和4个全球火山爆发的阻断期,说明如下表(天火至太阳辐射造成的言中国暴晒干旱期,地火指全球火山活跃期,反而因阻挡太阳辐射会造成寒冷):

天火分期

时间段

特征及灾难说明

天火I期

BCE2200年- BCE2015年

两河、尼罗河几近枯竭,有“十日”、“十个太阳”之说;

玛雅第三太阳纪被火毁灭;

古埃及贫民奴隶第一次大起义;

末期埃兰和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苏美尔,苏美尔被打败,埃兰阿万王朝占据两河中下游;

古希腊米诺斯早期文明(克里特)被地震海啸毁灭

中古大洪水

地火I期

阻断/风寒期

BCE2015年

以南极洲欺骗岛火山大爆发为首全球火山活跃期

河湖、地下水得到补充;

期间苏美尔人建闸蓄水

北美霍皮族第三太阳纪洪水

天火II期

大质量陨石雨密集阶段

BCE1900年-BCE1645年

两河几近枯竭;

陨石雨最强烈的时期,摩亨佐达罗、索多玛、蛾摩拉、卡巴德奇亚等至少4个城市被陨石毁灭,其它区域也有高温灼烧的玻璃状物质遗迹;

末期古埃及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BCE1609年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BCE1824年之前不久开始干旱灾荒);

末期古中国夏朝被商朝灭亡

地火II期

阻断/风寒期

BCE1645年-BCE1500年

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

未导致严重文明毁灭

天火III期前缓和期

约BCE1500年-BCE1250年

地球地质变动状况相对稳定,全球环境相对稳定

天火III期

BCE1250年-BCE1050年

极度干旱,古中国黄河断流;

古希腊极度干旱;

末期古中国商被周朝灭亡;

赫梯女王给当时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送去一块泥板写着“我的土地上没有粮食了”,而赫梯和埃及因迦南地一直处于敌对交战关系

地火III期

阻断/风寒期

约BCE1050年-BCE600年

以中国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性火山活跃期


天火IV期

BCE600年-CE79年

BCE538年,波斯灭亡古巴比伦

BCE525年,波斯打败古埃及

BCE332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灭亡波斯王朝

古中国周朝极度干旱

地火IV期

阻断/风寒期

约CE79年左右,以维苏威火山为首的全球火山爆发活跃期

庞贝古城被维苏威火山埋葬

亚历山大城、埃及法老城群被地震、海啸毁灭的时间不确定,但很可能也在这个时期

4次干旱和全球火山爆发活跃期不正是地球内部压力的集中释放的表现吗?!地球就像烤栗子一样被太阳辐射加温,激发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内热。按照现代地球物理,地球板块的岩石圈层都在软流层上漂移,软流层实际上也算是岩石圈超过一定温度的液化形态。BCE2200年后,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地球吸收热量过多,地球内部增温导致岩石圈层底部更多熔化为软流体,大陆板块质量变轻,漂移速度加快。最关键的是,软流体温度变化会导致粘度急剧下降,地球板块漂移阻力急剧降低,板块漂移速度会极度加快。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影响,所有大陆板块都会向赤道漂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也对应结构抗力,所有板块在大质量板块带动下可能会产生类似整体滑动的效果。

该过程可能可以作为地壳位移理解的证明和全新解释,但并不是整体地壳滑动,而是岩石圈层板块在软流体上漂移和相互挤压形成的一种整体效果,本质还是地球板块在软流层上的漂移原理。

地球自转轴在BCE2200年后约2200多年内产生15度偏转可能是板块间位移和整体滑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假设两种因素导致位移各占一半,经计算,板块漂移速度也在366.5米/年以上(地轴漂移量相同),是今天亚欧板块平均1cm/年的36650倍,是今天美洲板块约2.5cm/年的14660倍。从下表天火和火山爆发阻断期周期来看,地球在逐渐降温,周期也在不断加长,板块漂移速度对应减缓。直到地球冷却后,软流体粘度急剧上升,板块漂移过程恢复缓慢状态。

天火分期

时间段

喷发期/地火阻断期/风寒期

软流层压力积累喷发的周期

天火I期

约BCE2200年- BCE2015年

BCE2015年,以南极洲欺骗岛火山大爆发为首全球火山活跃期;中古大洪水;地火I期阻断/风寒期

185年

天火II期

约BCE1900年-BCE1645年

约BCE1645年-BCE1500年,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地火II期阻断/风寒期

245年

天火III期

约BCE1500年-BCE1050年

约BCE1050年-BCE600年,以中国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性火山活跃期; 地火III期阻断/风寒期

450年

天火IV期

约BCE600年-CE79年

约CE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地火IV期阻断/风寒期

700年

4个天火旱灾和寒冷期同样对应了人类历史的战争、饥荒和朝代更迭,甚至是断代或消亡。2200多年的反复暴晒寒冷交替,加上前期海啸和海浸导致的海水滞留,也可以合理解释全球靠海平原地区的盐湖、盐碱地、沙漠的形成原因,也能合理解释动植物消亡和迁移的原因。

6、地轴、磁轴的唯一性原理的推测

地球自转轴在撞击下偏转,必然意味着除原自转轴外,还存在另一个垂直的自转轴,但地球为什么没有自转加翻滚呢?而且从《山海经》的《山经》来看,地轴方向在1000年内就实现了稳定和唯一。

该原理可能与目前科学界研究地球磁极的产生原理有关,地球自转可能导致内部产生磁极,两个垂直方向的磁极不可能同时存在,必然要合并成一个磁轴,通过各地层摩擦力做功,带动地球自转轴快速合并唯一。由于持续做功的动量损失,地球自转速度必然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撞击时地球的转速要超过365天/年,可能按照矢量在唯一轴上的投影叠加方式,在地轴磁轴合并过程中减缓到365天/年。

该原理可能可以行星天体的唯一自转轴和磁轴情况。


7、2个远古地轴和远古陆桥形成原理推测

根据前面分析的软流层和板块漂移规律,地球自转导致的大陆板块漂移必然趋近于赤道,力求达到质量平衡的角动量平衡状态,才能让除板块质量外其它内外部做功和作用力最小。此时,地球最稳定,地球大陆板块位置恒定,海洋板块由于质量轻,在软流层上的压强小,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软流层上阻力差异会导致板块挤压,形成类似平面电梯状态的地表周期性循环。

按理说BCE3049年前的地轴算是近似稳定态,其它陆地质心都围绕在赤道附近,但唯独南极板块为什么独树一帜那么远呢?再慢漂个几亿、几十亿年也不至于差这么远啊?

再对比一下未分裂之前盘古大陆各板块的相对位置,南极大陆相当于远离了亚欧-非大陆,也就是远离了赤道,按照地球自转离心力、板块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平衡规则,这完全是不科学的!

我拿个地球仪天天冥思苦想,咦,南极大陆会不会位于更早期的赤道线呢?该远古赤道线与BCE3049年前的古赤道线也属于突变过程,而南极洲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足够速度漂移。很奇妙,还真有这么一个远古赤道线痕迹!

当你把地球仪横过来,你会发现除非洲板块外,大陆主板块可以近似连成一个扭曲的赤道圆周线;如果再将5500万年内特别是近4000年内天火时期板块漂移量及偏转复原,该赤道圆周近似穿越了亚欧质心、北美、南美、南极、澳洲五大板块质心,而且是几何最大横轴在赤道上,对于大陆板块来说最稳定。此时,非洲板块质心近似处于北极点。该远古地轴及赤道以下简称远古稳定地轴及远古稳定赤道。

基于赤道线质量分布的总体均匀性和单一板块的均匀稳定性充分说明:该远古地轴体系相比3049前古地轴体系更趋近于近似稳定态,也就意味着该远古地轴的运行时间可能极长,除非发生类似天火时期板块的高速移动,否则板块达到平稳位置可能需要至少几千万至几亿年。

该自转轴应该源于盘古大陆分裂,初始时间在2.5-33亿年范围内(33亿源于目前科学发现板块活动早在27-33亿年就存在了,所以地球板块的分裂和运动可能更加久远)。根据基于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守恒规则,盘古大陆的北极点应该在非洲,远古赤道贯穿了亚欧质心、北美、南美、南极、澳洲五大板块质心,而且是其它大陆板块几何结构长轴方向的质心对应远古赤道线,此时的所有板块的离心力作用最小,地球自转质量最平衡,角动量稳定性最好。


陆桥真实存在的物理原理

该状态也合理解释了远古陆桥的形成和破裂的原理。如下图所示,两个陆地板在赤道位置恒定情况下,由于大陆板块两侧的海洋板块在离心力作用下主要运动方向平行,所以两侧海洋板块的缝隙几乎不受力,软流层岩浆可以不断沿着海洋板块的缝隙上升到地表,从而造成两侧陆地板块不断生长形成两个倒锥型连接的陆桥结构,其中顺着海洋板块方向的锥形要大很多,因为受力最小容易积累。

但在5500万年前这种稳定被打破,该远古地球自转轴因未知原因,快速偏转为5500万年-BCE3049年的古地球自转轴。远古陆桥由于两侧海洋板块线速度差异形成的挤压,从中间破裂,并沿着新的古赤道方向将陆桥碎片推动远离,从以下图例中破裂挤压方向与古赤道方向一致就可以证明。该破裂过程可能为几千年至2000万年左右。

该过程同期澳洲大陆从南极大陆分裂,把南侧陆桥残骸抹平了,只剩下了北侧陆桥残骸。

从地球物理原理上分析,中美洲墨西哥周边地区、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相对的两个尖角、东南亚整体都是基于陆地板块稳定期生长的陆桥,因地轴变化导致陆桥破裂。西侧海洋板块向线速度方向和斜下方顶陆桥,导致陆桥区岩石圈变形弯曲,从中间断裂,包括下部岩石圈整体断裂。持续挤压作用会导致岩石圈顶着前面就像挤牙膏一样穿过裂缝,少量的海洋板块表层岩石会挤过裂口处,形成与海洋板块线速度方向相同且基本与裂缝同宽的海底岩石带,而且裂口两端因持续挤压会逐渐扩大并呈现弯曲形态。

其中南北美洲之间的陆桥比较幸运,未被海洋板块间挤压完全断裂(下图为陆桥形成过程),其它板块间变化很复杂不在这里详述了。

因此,地球可能出现了2次地球自转轴大幅偏转,第一次是5500万年左右,之前的地轴可能称为盘古地轴;第二次是BCE3049年,变化为山海经地轴和今天地轴,但不稳定还在继续变化。


8、盘古大陆分裂的思考

如果按照上述逻辑再进一步倒推思考,大陆板块未分裂之前应该是一个整体,被称为盘古大陆,也就意味着远古稳定地轴时期的各板块形态是从盘古大陆逐渐分裂漂移形成的。

倒推结果如上图所示,黄色椭圆为远古稳定地轴时期的赤道线也就是各板块最终的恒定位置,红色箭头为各大陆板块漂移方向和漂移量示意。与常规认为的盘古大陆分裂过程最大区别就是:盘古大陆是绕着整体质心点(位于非洲)的北极点自转,而不是绕着今天的地轴南北极自转!

该分析可以补充完善盘古大陆分裂的原理及过程:

首先是解决了现在盘古大陆模型围绕今地轴自转的质量不平衡性问题:如果盘古大陆按照今天的地轴,所有大陆都在一边,就像陀螺一边沉,要想平稳旋转,轴线必然偏到一边,自转轴不可能近似穿过地球质心。所以,盘古大陆实际上是围绕远古稳定地轴也是自身质心旋转。虽然远古南北半球质量差异巨大,但至少质量均衡。

其次,盘古大陆板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质量微元惯性线速度差导致朝向赤道的拉力,也可以说是非惯性系离心力产生朝向赤道的拉力,会导致越靠近赤道位置的大陆板块撕扯力量越大,从而造成盘古大陆从远端逐渐分裂成多个板块。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有多个阶段且是从外侧边缘发起。在该过程中或许还有地球外部撞击或地球内部活跃裂缝膨胀等因素促发该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应该对应一个古生物灭绝期,具体是哪个生物大灭绝时期难以判别。

再次,分裂的板块向赤道滑动,除质量较轻的南极-澳洲板块漂移距离较远外,北美洲、南美洲、欧亚板块只需要漂移很短距离即可达到赤道平衡位置,因此分裂过程对于原有质量及角动量平衡影响并不会太大,除质心点出现漂移外,不会形成地轴大幅偏转。因此,远古稳定地轴与盘古大陆地轴的轴向近似,远古稳定地轴称为盘古地轴是合理的。

最后,这种一头沉的远古地轴虽然质量平衡,能稳定旋转,但还是不够稳定。当盘古大陆分裂后,可能由于外部影响或质量分布变化,所以在5500万年前又偏转了一次,就形成了更加稳定的5500万年-BCE3049年期间的地轴。

现在的地轴稳定性很不好,基于板块质量对称计算的角动量不平衡,需要内外部其它作用力做功保持自转稳定。地轴会向BCE3049前地轴持续偏转,趋向所有陆地板块在赤道附近质量均匀分布,但由于板块漂移跟远古不同,最终形成的状态可能有所差异。而且由于地球内部还是偏冷,板块基于软流层偏移速度极慢,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或许需要漂移几亿年才能达到稳定的地轴和板块稳定态。

而且从下图地球13亿年以来转速变化来看,地球从盘古地轴偏转到3049前地轴似乎并未受到外力影响,有可能是由于板块分裂漂移后,质量分布变化自然导致,当然也不排除采样间隔太低,地球在5500万年是曾今遭到过外部影响。


9、BCE3049年后2200多年的灾难可能源于一次天文事故

根据地球地轴偏转角度和转速变化,假设小行星撞击时的速度v’=13000米/秒,v=332米/秒计算,小行星与地球质量的比值为:m’/m=0.001964,即小行星质量至少是地球质量的1.964‰;假设与地球密度相等,半径折算约为地球的12.5%,约797公里,是灭绝恐龙的小行星的近160倍。

如此巨大的撞击并未造成地球物种灭绝,不可能是岩石小行星或彗星的刚体撞击,根据目前天文学发现的气态小行星残核,怀疑撞击地球的可能是气态小行星。气态小行星主要由由云层-液态氢海洋-弥漫物质-金属氢(或固态氢)-岩质内核等多层结构组成,可能会形成气态、液态多层缓冲的软碰撞,从而在动量守恒和地球吸收动量的情况下并未彻底撞碎地球。

而且,在2200年内连续出现小行星撞击、流星雨导致摩亨佐达罗等4个城市灭亡、太阳辐射阶段性增加导致地球内热释放和板块漂移加速等情况,灾难密集,太巧合了!由此推测BCE3049年后2200多年的地球灾难可能源于一次天文事故。

气态小行星首先撞击了地球内侧的水行(也不排除是金星),撞击后的核心残骸又被地球捕获,撞击地球造成地球自转加速和自转轴偏移。

气态小行星于水星(或金星)撞击产生了极其庞大的氢氦气体原子、弥漫物质、岩石碎块等混合的物质云团。由于太阳引力,又被拉伸成为长达数百万至数亿公里、宽几百万公里的扇形带状,由于运行状态不同又可以分为气体云团和固体云团两大部分。

其中,如上图所示,角动量较小的一部分流星体、小行星等固态物质即固体云团部分会螺旋式公转趋向太阳,最终逐渐被蒸发燃烧,而气体云团部分也会因太阳引力逐渐向太阳靠近并被蒸发燃烧。该过程由于整体物质云团的飘移速度、螺旋环绕过程、角速度复杂性等因素持续时间会非常长。固体和气体云团连续不断轰击太阳所造成的物质燃烧应该会导致太阳风增强,从而造成地球辐射大幅增加,这或许就是800年后持续2000年天火灾难的根源。

固体云团中的另一部分是角动量较大的流星体和小行星等固态撞击碎片,反而会呈螺旋状越转越远离太阳(如上图所示),在木星引力影响下逐渐趋近于小行星带,这就形成了一个从水星或金星向小行星带逐渐飘移的、由数量庞大的流星体和小行星组成的带状固体云团。当该云团恰好经过地球轨道时,地球相当于撞击到一个飘移的小行星带里,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流星体和小行星撞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转造成地球一次又一次穿过该物质云团,直到物质云团飘出地球轨道外,所以地球会遭受长达几十年至几百年小天体轰击过程,这可能就是天火II期同时伴随大量流星雨并导致至少4个城市灭亡的根源。


10、总结

基于上述一系列推导产生的地球物理状态、年代和历法变更等分析结果,可以合理解释目前全球古文明考古年代、古文献和传说、古生物及人类迁移、远古陆桥形成和破裂、基因溯源等变化过程和本质根源,可以破解地球和人类历史大量未解之谜,可以将5000年内的古文明年代精准修正到1-10年误差。

本论文将各天文和地球物理变化引发的灾难以及古文明历史比对情况梳理如下(篇幅有限无法详述),供学术界参考研究:

年代

事件

约2-33亿年

盘古大陆为一个整体,地轴北极点位于盘古大陆板块质心即非洲中部,形成质量基本对称自转的盘古地轴(与今天的地轴几乎垂直)。

待考

因自转离心力导致大陆板块分裂,分裂板块漂移分散到盘古地轴的赤道位置,形成基于地球板块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平衡态。

因所有大陆板块相对位置恒定,各大陆板块之间的陆桥在赤道线附近产生,并稳定生长扩大。动植物跨板块迁移扩大。

约5500万年

因未知原因地轴偏转形成3049前地轴,地轴北极在加拿大阿拉斯加湾(约西经140度北纬58度)。

所有陆桥因海洋板块的压差挤压和大陆板块漂移而断裂,该过程可能为几百年至几百万年。

所有板块向3049前赤道漂移。澳洲板块从南极板块分裂。

经过几千万年,除南极大陆尚未靠近赤道外,其它大陆板块全部接近赤道形成了准稳定态。各板块继续沿赤道横向拉开,力求形成地球板块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平衡的恒定状态。

约200万年

第四冰川纪大约开始于180-248万年之间,陆地动物也包括人类的祖先古猿沿3049前地轴赤道附近的最热地区扩张发展寻求存活发展,形成了东非、欧亚、美洲等古赤道地区的古猿发展分支,但后期最终被源于非洲的智人分支所淘汰。

约6.5万年

智人沿赤道热带地区扩张散步,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形成人类群体。

约2万年

随冰川后退全球变暖,人类繁衍和扩张加快,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人类族群。

约BCE10000年

在BCE10000-BCE6000年左右,主要文明先民群落逐步进入新石器时代,智力大幅提升,逐步出现早期农耕。

BCE9984年

上古中国良渚文化早期(BCE9984年-BCE4664年)开端。

约BCE9130年

土耳其哥贝克力遗址(Göbekli Tepe)BCE9130年-BCE8800年应该为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上古叙利亚国的先民族群文化遗址,可能是早期游牧族群定期汇聚和庆祝的聚集地标志建筑。

约BCE6000年

上古中国华北地区磁山文化(约BCE6000年-BCE5600年)。

上古中国黄河中游裴李岗文化(约BCE6000年-BCE5000年)。

上古中国西北地区大地湾文化(约BCE6000年-BCE4800年)。

约BCE5000年

BCE6850年-BCE5000年期间全球性火山活跃期,包括中国镜泊湖火山、北美马扎玛火山(Mazama)、俄罗斯勘察加火山、欧洲埃特纳火山、日本鬼界破火山等。大量文明断代或灭亡。

约BCE5000年

前期磁山、裴李岗、大地湾、李家村等文化灭亡。

上古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约BCE5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长江下游浙江省河姆渡文化(约BCE5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马家浜(BCE5000-BCE4000年)、崧泽文化(约BCE4000年-BCE3300年)开端。

约BCE4500年

上古埃及时期出现贵族的阶级划分,出现早期墓葬建筑。

上古中国大汶口文化(约BCE4500年-BCE2500年)开端。

约BCE4000年

上古中国安徽省薛家岗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开端。

上古中国南京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约BCE4000年-BCE3000年)开端。

约BCE3600年

上古中国安徽省凌家滩早期文化(约BCE3600年-BCE3300年)开端。

BCE3163年

约BCE3163年-BCE3114年之间,亚特兰王国应该已经开始殖民和发展美洲,但未分封。

BCE3114年

注明:该时间不排除与苏美尔BCE3103为同一时间,可能是不同文明历法对应问题。原则上应该是亚特兰先祖给十个儿子分封十个国家的时间点,但不排除是逐步分封。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二的上埃及和下埃及分封成立。上埃及守护神为拉,其孪生兄弟奥佩普(Apep,也叫阿波菲斯Apophis)为下埃及守护神,两者争霸。

蝎子王I世、II世为上埃及都城城主,塞尔凯特(Serket)女神即蝎之皇后,是蝎子王的守护神(也是妻子)。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的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早期EM I期,上古希腊国)分封成立。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的美洲国成立,约BCE3114年-BCE2894年对应第一太阳纪4008ner220年。

BCE3103年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苏美尔国分封成立。

待考

气态小行星前期先与地球内侧的水星(或金星)发生或一次严重碰撞,产生大量的碎块和气体云团,抛飞且变小的内核部分因轨道变化,不久后又撞上地球。

BCE3049年

气态小行星二次撞击地球,角动量增加导致地轴偏转46.8度以上,自转从260天/年加速至约365天/年。

引发以百慕大为中心的撞击海啸和全球性速差海啸构成的上古大海啸和大海浸,导致众多文明断代或灭亡。

主要文明纬度升高最大30-46.8度以上,气候变冷。且撞击引发地球热量释放后的冰川期,让全球气候更加寒冷。

亚特兰蒂斯首都国以波赛多尼亚为都城,被叠加的撞击海啸和速差海啸彻底摧毁消失。

东南亚地区泰国青铜时代的班清文明、以及印度恒河、缅甸、柬埔寨等早期上古文明全部彻底消亡。东南亚地区后期大部分都属于外来族群的全新发展。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的强国上古叙利亚国被上古大海啸摧毁,复兴成为一盘散沙的众多部落。

亚特兰蒂斯十国之一的强国上古希腊国(可能包含欧洲诸国)与首都国战争时期正好赶上上古大海啸,也被重创,复兴恢复缓慢。

上埃及纳尔迈/美尼斯借助下埃及在上古大海啸中损失惨重的机遇,武力统一了下埃及。

上古中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早期文化被上古大海啸灭亡。

BCE3048年

苏美尔基什第一王朝开始。

约BCE2800年

古中国西南地区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古蜀文明(约BCE2800年-BCE1100年)开端,宝墩文化约BCE2500年-BCE1700年。

BCE2750年

古埃及最早的金字塔诞生。

BCE2686年

古王朝时期,也称金字塔时期,金字塔文明开始蓬勃发展。

BCE2627年

可能是古埃及南美殖民者建立了南美洲秘鲁卡拉尔(Caral)古城。

BCE2623年

玛雅历法变更节点,将原卓尔金历长计历改为哈布历长计历。

约BCE2623年

可能为第二太阳纪开始,4010ner,约220年至BCE2403年,属于风寒期,应该是古埃及殖民者带去了哈布历、金字塔、祭祀等文化。

古中国龙山文化(约BCE2500年-BCE2000年)开端,源于大汶口文化。

约BCE2403年

第二太阳纪被风寒气候摧毁。

BCE2244年

中美洲气候略有转暖,出现第三次中美洲玛雅地区殖民统治,4081ner约223.6年,在BCE2015前天火I期最严重时期毁灭,假设5年为BCE2020年。

BCE2236年

《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出生年。

BCE2216年

《旧约.创世纪》亚当被苏美尔发现并救活,在基什-巴比伦地区的“伊甸园”当农夫。可能得到苏美尔女性神族的垂青生了女儿夏娃,并成为妻子。但因偷吃了重要的食物松果,被惩罚向两河流域东面垦荒,但一直受到神族照应。

BCE2200年

天火I期灾难开始,暴晒、干旱导致全球河流逐渐枯竭。

诱因可能是气态行星前期与地球内侧水星或金星撞击的固体碎片和气态云团接近太阳被蒸发造成太阳风加强所致。

地球吸收热量太多后需要释放,导致在2000多年内出现4次全球火山爆发期(地火阻断期),中间为天火期。

大陆板块在之后BCE2200-CE79年天火期间曾发生过高速漂移过程,包含板块间相对漂移和板块整体球面滑动两。因太阳风加强对地球加热,导致软流层粘性和摩擦力骤降,板块平均漂移速度达到约733米/年,最大漂移速度可能超过1000米/年。基于地球内部多轴磁场合并原理恢复自转和磁场唯一轴,形成了近似今天的板块和地轴情况。

BCE2147年

苏美尔一代恩利尔即恩美巴拉格西任基什城主,任期50年,曾入侵埃兰国。

约2110年

古中国黄帝大概生于BCE2110-BCE2100年左右,炎帝更早一些,炎黄集团从西北高原地区迅速向沿海平原、东北、南方扩张,逐步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

BCE2063年

苏美尔恩基联合安、二代恩利尔因下游水源问题政变,推翻一代恩利尔,安努纳奇掌权,对应《埃努玛.埃利什》史诗。

待考

埃兰和阿摩利人因天火I期灾难入侵苏美尔库德城,抓了库德城守护神即恩基的女儿埃列什吉伽尔。苏美尔反攻即第一次苏美尔-埃兰战争失败,妥协和平共处,埃列什吉伽尔嫁给埃兰国王大公牛古加尔安纳(Gugalana)成为冥界女王。

BCE2058年

苏美尔吉尔伽美什受伊南娜要求任乌鲁克城主7年。任职末期,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杀死埃兰国王,成为苏美尔-埃兰第二次战争的诱因,对应《吉尔伽美什》史诗。

伊南娜到库德城参加埃兰国王的葬礼被审判,被恩基和埃列什吉伽尔想办法救出,对应《伊南娜下冥界》史诗。

BCE2051年

第二次苏美尔-埃兰战争爆发,埃兰联合阿摩利人入侵苏美尔。

BCE2043年

苏美尔败退至乌尔城(吾珥城),即乌尔第一王朝。

BCE2033年

苏美尔彻底战败退出两河流域,败退到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南岸的迪尔蒙,创造了迪尔蒙文明。

两河流域为埃兰的阿万王朝统治。

待考

尼罗河几近枯竭,古埃及第一次全国性穷人奴隶大起义,法老都被抓走了。

BCE2021年

《旧约.创世纪》诺亚混合历500ner,生了闪、含、雅弗。

约BCE2020年

中美玛雅第三太阳纪结束,第四太阳纪开始。

在中古大洪水爆发前曾有过一小段气温转冷的缓和期,假设为2020年,残存人类复兴第四次短暂的中美洲玛雅地区殖民统治,即第四太阳纪。

有可能是美洲殖民者复兴,也有可能是苏美尔恩基组织的“造人”工程,从迪尔蒙到访过美洲,但苏美尔殖民失败,且被中古大洪水毁灭。

BCE2015年

中古大洪水爆发,地火I期阻断/风寒期。诱因应该是以南极洲欺骗岛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导致气候变冷,以及冰川融化等因素。

根据《山海经》推算,地轴从BCE3049年因撞击偏转46.8度以上后,又约1000年反向偏转1.8度以上,距今天地轴约15度,亚欧地区主要文明纬度有所下降。然后,自BCE2200年后在4000年内高速反向又继续偏转了约15隔纬度,可能是由于大陆板块在天火期2000多年的高速位移所造成。原美洲大陆可能距离亚欧板块要近得多。

古希腊米诺斯早期文明(克里特)被地震海啸毁灭。

中美玛雅第四太阳纪结束。

《旧约.创世纪》诺亚混合历600ner遭遇中古大洪水,全家在船上被冲到土耳其亚拉腊山。

之后约40年逐步向东返回苏美尔地区,在巴比伦城试图建立家族势力(巴别塔)但被被苏美尔政权阻止,家族成员由此分开各自发展,诺亚主家应该去了苏美尔东部定居。

古中国凌家滩晚期文化衰亡(第二次衰落)。

BCE2014年

埃兰阿万王朝损失惨重,恩基带领苏美尔人反攻夺回两河流域,建立基什第二王朝。

马尔杜克授命治水,对应《埃努玛.埃利什》史诗。

马尔杜克后期创造了农历置闰法,也是后期古巴比伦采用的历法。

待考

中美洲玛雅第五太阳纪开始(按照最原始玛雅太阳纪方式),即延续到今天的太阳纪。

约BCE2010年

《山海经》中山经、海外四经、海内中经的编制年代,可能是黄帝、颛顼等帝组织勘察编制。

约BCE1992年

《山海经》中海内四经为大禹之后成功后,可能为夏朝禹皇组织编制。

BCE1900年

天火II期灾难开始加剧。全球河流逐渐枯竭,并伴随前期天文事件碰撞残骸导致的大量流星雨,摩亨佐达罗、索多玛、蛾摩拉、卡巴德奇亚至少4个城市被陨石毁灭。

BCE1879年

《旧约.创世纪》他拉生亚伯兰。

之后因天火II期灾难,北部族群南下入侵和苏美尔内部争霸,包括马里王朝(BCE1885年)、基什第三王朝(BCE1875年)、阿克沙克王朝(BCE1867年)等战乱不断,他拉一家离开苏美尔向西避难。

BCE1862年

《旧约.创世纪》亚伯兰出哈兰。

BCE1844年

《旧约.创世纪》雅各全家进埃及。

BCE1831年

闪米特阿卡德入侵成功,苏美尔被迫形成联合政权巴比伦尼亚。

BCE1824年

《旧约.创世纪》记录结束。

亚当-诺亚-亚伯兰家族在埃及生活215年至BCE1609年。

BCE1818年

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4年后自行腐朽崩灭。

BCE1798年

苏美尔支持的阿摩利人首领苏姆-阿布姆在巴比伦城独立,即古巴比伦原始势力,与苏美尔联合抗击埃兰、拉尔萨(苏美尔分裂的另一个势力)。

BCE1795年

拉尔萨最终打败苏美尔最后一个伊辛王朝,但紧接着3年内又被巴比伦汉谟拉比打败灭亡。

BCE1792年

古巴比伦王朝继承苏美尔统治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变更纪年历法,从原来的20神历纪年变更为农历纪年,即苏美尔-古巴比伦文献历法变更节点。

BCE1750年

巴勒斯坦哈拉帕文明(BCE2600年-BCE1750年)因被南下抢水抢粮食的游牧民族灭亡。

BCE1735年

古中国洛阳地区二里头文化(BCE1735年-BCE1530年),夏朝和商朝核心区域,跨朝代遗址。

待考

古埃及尼罗河几近枯竭,爆发第二次全国性贫民奴隶大起义。

约1700年

古中国西南地区宝墩文化突然迁移或灭亡,应为天火II期导致。

BCE1645年

地火II期阻断/风寒期,BCE1645年-BCE1500年,以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

约BCE1645/BCE1628年左右的锡拉火山和BCE1500年桑托林火山爆发、地震灭亡了早期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

BCE1609年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摩西此时约18岁,第三个40年开始。

旷野40年历经艰辛寻找永久定居点。

圣经年代历法变更节点,摩西采纳同为闪米特语系的19年7闰古巴比伦历法作为犹太历,取代了早期的20神历纪年和计岁。

约BCE1600年

古中国商朝建立。夏朝很可能因前期天火II期灾难名存实亡。

仿照编制了《山海经》中的大荒经。

BCE1595年

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结束。

BCE1569年

定居迦南地,开始芬迪18年。

BCE1551年

开始士师统治339年,至BCE1212年。

BCE1379年

古埃及法老埃赫那吞即位。

待考

埃赫那吞或子嗣到过美洲,可能对应第五次美洲殖民。应该影响到的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BCE1300年-BCE100年)、南美洲查文人(BCE1500-BCE400年)和北美切努克族等。奥尔梅克比较残忍的活人祭祀、活人殉葬文化习俗极有可能就是受到古埃及灵魂永生和祭祀文化的影响,所以奥尔梅克文化起点应该在BCE1379年之后的更早时期。

BCE1250年

天火III灾难开始严重。

科学研究古希腊城市结构发现从BCE1250-BCE1100年极度干旱。

赫梯于BCE1274年与埃及交战打平,后期又和亲交好,赫梯向埃及求救的楔形文字泥板信说:因为干旱没有粮食无法存活,表明灾害的严重程度。

该干旱期有大量文明灭亡,包括美洲的查文和奥尔梅克,战争根源应该都是为了生存,抢夺水源和粮食产地。

古中国西南地区宝墩文化约BCE1200年急速衰落,三星堆文化约BCE1100年急速中断,都应为天火III期干旱或饥荒战乱导致

BCE1212年

因天火干旱灾难引起战乱,希伯来人被外邦人欺压111年。

BCE1101年

扫罗王40年。

BCE1061年

大卫王40年。

约BCE1046年

古中国商朝(约BCE1600-BCE1046年)因干旱、黄河等河水几近枯竭引起的一系列灾难而灭亡。

BCE1050年

地火III期阻断/风寒期,以中国长白山为首的全球性火山大爆发。

BCE1021年

犹太王国建立,应该借助了天火灾害结束后的各方势力衰弱局面迅速崛起。

约BCE1000年

非洲多贡人可能见证了古埃及人路过,前往美洲。

古埃及可能在BCE2000-BCE1000年期间到访过南非,即“亚当日历”中类似南美秘鲁纳斯卡线条的碎石石阵。而历法石阵无法确定,可能早于BCE3049年,也可能是BCE2000以后的产物。

约BCE900年

奥尔梅克拉文塔时期(BCE900年-BCE500年),奥尔梅克圣劳伦佐时期(BCE1300年-BCE900年)被天火III期灭亡后的复兴。

BCE744年

亚述对外争霸。

约BCE700年

科学家还在苏格兰等欧洲大陆发现了很多BCE700—BCE300年的石砌堡垒,中间未使用砂浆等粘合剂。但这些石块之间结合的非常紧密,石块与石块之间出现了玻璃化的变化,,其结合处也是气泡和熔岩滴的残余物,表明这些石块曾经经受导致玻璃化过程的温度炙烤。

约BCE500年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约BCE500年建立,原因是神不回来了。极大可能就是古埃及本土自BCE700多年就战乱不断,无暇顾及美洲殖民地,后期更是灭亡了,导致带到美洲的子嗣、贵族、工匠、奴隶等彻底与本土失联。

BCE671年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亚述人征服埃及。

BCE664年

古埃及灭亡,埃及的明确历史纪年。

BCE600年

天火IV期灾难加剧。

BCE586年

犹太王国被迦勒底(新巴比伦王朝)毁灭。

BCE525年

波斯占领埃及。

BCE500年

奥尔梅克的特雷.斯萨波特斯时期(BCE500年-BCE100年),拉文塔时期被天火IV期毁灭后的复兴文明。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建立,帕拉卡斯时期(BCE500年-BCE200年),之后因干旱暴乱灭亡。

BCE380年

埃及第三十王朝埃及摆脱波斯独立。

BCE332年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BCE200年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纳斯卡时期(BCE200-CE500年/CE1000年)。

纳斯卡线条时期。


美洲第六次殖民,最大可能就是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者由于天火灾难,所以政权不断被消亡又复兴的反复过程。

BCE150年

中美洲特奥蒂瓦坎文明(BCE150年—CE100年)建立,风格近似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BCE100年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约BCE1300-BCE100年)因干旱、饥荒、暴乱灭亡。

CE100年

中美洲特奥蒂瓦坎文明(BCE150年—CE100年)因干旱、饥荒灭亡。

CE79年

地火IV期阻断/风寒期,以CE79年为首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维苏威火山爆发埋葬了庞贝古城。

亚历山大城、埃及法老城群被地震、海啸毁灭的时间不确定,但很可能也在这个时期。

CE500年

南美洲蒂亚瓦纳科古城文化灭亡,但殖民贵族可能延续到CE1000年。

CE1276年

阿兹特克文明建立,源于北部族群南迁。

CE1521年

阿兹特克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

CE1912年

墨西哥独立战争最终胜利,玛雅新编第四太阳纪结束。

未来

地轴向近似原45度地轴的位置继续偏转,板块会随着地轴位置不断调整而漂移,直至达到地球板块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平衡态

我的书摘要帖子到此就结束了,更详细的内容和计算过程可以查看我的书:颠覆.历史之轴(Subversive historical timeline),目前只能在亚马逊国际电子书平台观看。链接:
https://www.amazon.com/dp/B0B2KM5Z23/ref=sr_1_1?keywords=颠覆.历史&qid=1653711973&s=digital-text&sr=1-1。

感谢大家的收看和支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