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闽剧的传承与发展「四川省的戏曲剧种是」

时间:2023-01-23 11:25:03 来源:闽山悟雨夜

大家好,闽剧的传承与发展「四川省的戏曲剧种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闽剧是流行于福州方言区积淀了数百年闽都乡土文化的地方戏。

至今共有五位闽剧表演艺术家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

他们是陈乃春、陈洪翔、周虹、陈琼、吴则文。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则文。

明末以曹学佺为代表的福州儒林士大夫,充分借鉴当时的昆曲,创立用福州本土方言表演的“逗腔”,开创了福州乡土戏曲——闽剧的源头。

此后数百年,不断糅合福州本地民间歌舞、飏歌、板歌,及外来的江浙小调、弋阳高腔、徽班、京班等演艺精华,最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以福州方言表演的地方戏——闽剧。

闽剧《六离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为闽剧十年巅峰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闽剧与其他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面临萎缩、剧目失传、观众锐减、受众老龄化、演员队伍乏人、剧目创作投入不足、主创人员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一,闽剧在福州城区演出状况。

福州市城区有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和福州市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福州市闽剧院)。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出

这两个闽剧演出单位分别是省、市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

它们除了不定期在单位的剧场演出,还经常在城区的文化旅游景区演出或下乡进行惠民演出。

2022年春节,福州市闽剧院下乡进行惠民演出

作为政府扶持的专业闽剧演出剧院,这两个单位演出水准高,艺术性强,观赏性高。

演员队伍齐整、国家一二级演员众多,人才济济。

可是市区里闽剧演出市场并不兴旺,每场二三十元的惠民票价并不能保证理想的观众上座率。

究其原因,当今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文化代际区隔拉大,新生代观众流失。

当今年轻人对闽剧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是福州方言严重萎缩,大大压制了闽剧的展演空间。

加之现代社会早已进入网络时代,城市里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都是快节奏。

不少人已没时间没兴趣没精力走进剧院观看节奏较缓慢的地方戏曲了。

总之相对农村而言,闽剧演出市场已基本退出市区。

二,市区之外,乡镇民间私营闽剧团演出现状。

相对于闽剧基本退出市区的状况,福州郊区及周边区、县有二三十个民间演出剧团,这些私营剧团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仍有市场化演出的市场。

长乐闽江闽剧团演出《西凉奇缘》

1,私营民间闽剧团的收入来源与演出场所。

农村乡镇闽剧演出场所基本就是村庄祠堂以及各种寺庙庵堂。

每逢农历重大节庆日或五花八门的寺庙神诞日,村民集资筹款请戏班进行闽剧演出。

乡镇居民若生意发达或遇上喜事也会出资请戏班进行表演,也算答谢村里人或左右乡邻。

市区里,偶尔可见民间闽剧团在老旧小区楼间搭棚进行演出。

每场演出开场剧目一般都是“招财进宝”、“加官进爵”、“八仙过海”之类的寓意发财、发达、平安的开场戏,俗称“十全十美”。

演员台上表演时,把“金元宝”奉送等候在台下的东家,寓意财源滚滚。

八仙过海寓意平安如意,吉祥顺达。

2,农村乡镇闽剧演出的受众严重老龄化。

台下闽剧观众基本为老年人。

不少人是白发皓首,年逾古稀了。

聚精会神,目光盯着台上那几十年的乡情。

毕竟年龄不饶人,也有昏昏欲睡梦周公的。

3,私营民间闽剧团面临诸多生存困境,经营唯艰。

一场日场演出结束后,闽剧戏班班主用粉笔写夜场闽剧戏目。

(1)戏资与开支

目前,私营民间闽剧团一场演出根据剧团演艺水平高低一般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好的闽剧团可以在两万到两万五,优秀的还可以再高。

一般的,在一万至一万五之间,个别据说一场八千元也有。

由出资请戏班的东家订戏根据班主提供的剧目单,选择演出的具体剧目。

维持一个闽剧班正常运转很不容易,有演员、乐队等演艺人员薪酬、服装、场地(团部)等等一系列不菲的基本开支。单单价格昂贵的戏装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某闽剧班后台戏装道具处

剧团固定的主要演员根据担任主角或一般角色,一场戏在五百至两千元之间。

校尉、宫娥之类跑龙套演员一百五至二百之间,可以临时找人替戏。

有时也聘请省市专业闽剧团名家客串角色,一场戏一千五至二千五之间。

(2)民间闽剧团维持生存不易。

近年,疫情肆虐,民间团生存尤为困难。

专业闽剧院团演出较少,事业性团体有政府资金支持,不用考虑存在生存问题。

民间闽剧团是私营的商业性经营,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没有演出场次,没有观众口碑就无法生存。

疫情封控期间,演出停摆,但民间闽剧团经营者还必须开支维持剧团存在的基本费用,极其艰难。

民间闽剧团的商业性质,注定竞争激烈,演员大多相互攀比收入报酬,时常跳槽,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留住剧团的台柱演员。

其实,有经营者本身就是团里的主要演员,撑起一场戏。

4,私营民间闽剧团从业人员,工作非常辛苦。

民间闽剧团以演出场次为生存线。

演出场次是多多益善,唯有演出才有收入,方可生存。

一般每日演两场,分为日场、夜场,个别时候还一日三场,非常辛苦。

城市里的专业闽剧团的大剧场设施完善。

市区专业闽剧团都有政府建设的演出大剧场

私营民间闽剧团演出场所简陋,演员演出非常辛苦。

福州地区夏季气候炎热,演员穿着密不透气的厚重戏服,挥汗如雨卖力表演。

为了生存,吃这碗饭挺不容易。

民间闽剧团有的为夫妻演员,孩子无人照看,从小跟随剧团生活。

某日,看见女演员化妆后,女儿对着镜子模仿。

5,民间闽剧团演员表演水平参差不一。

福州市区专业剧团代表闽剧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不少专业演员把表演闽剧当作事业追求。

福州闽剧院青年演员,基本功扎实。

私营民间闽剧团很缺乏武戏演员,少表演武戏,因为表演武戏危险性高,易出现突发状况。

其实,私营民间闽剧团的演员大多数上仅把闽剧演出当做职业,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并没有多少艺术追求。

但是,有的民间闽剧团台柱演员原先就是省市专业剧团的名角,他们辞职下海开创一条艰辛的演艺事业新路。

也有专业剧团夫妻一起辞职创业,创办私营民间闽剧团的。

他们闽剧专业水准的高水平表演深受众多民间戏迷的喜爱。

而辉煌背后的艰辛付出也是外人无法理解的。

我曾在演出后台看见长乐区闽剧团女主角(原福州闽剧院的)带病坚持,利用片刻间歇不停吃药。

她大概因病饿肚子演出,亲属后台端上一碗扁肉,直到热气消失了也没顾上吃,敬业令人感叹呀。

私营民间闽剧团除了几名支柱演员,有的校尉、宫娥之类是临时演员。

有时替戏人数不够用,也可以男扮宫娥或女做校尉。

我初见小伙化妆扮宫娥吓一跳,还以为眼花了。

民间的闽剧戏迷很看重闽剧团名声,名牌响,戏资就多,观看人也就多。

作为闽剧表演的从业者,私营民间剧团里还是有坚持闽剧艺术追求的优秀演员。

某日,祠堂里稀稀拉拉看戏的人不多。

令我感慨是,当日那位女主角并没有因台下观众少而敷衍了事。

照样演得热泪盈眶,这就是高水准的职业道德。

千篇一律地演戏是职业,认真坚持就是职业情操,令人钦佩,事后专门打听记牢她的名字。

其实,民间私营闽剧团包括一些出演宫娥、校尉之类跑龙套角色中,也有认真对待、热爱闽剧表演的闽剧爱好者。

某日,拍到的一位认真揣摩动作,准备上场的临时龙套角色。

6,民间闽剧团承载不少福州的乡土民俗。

地方戏根植于漫长的农耕时代,凝固延续本土的民俗民风,是乡土文化一种重要的载体。

农村乡镇民间闽剧团演出时,还能看见一些闽剧演出中承载的乡土民俗。

闽剧承载的乡土民俗文化,在城市华丽剧场的专业闽剧团演出活动中是看不见的。

(1)戏神——风火院探花府“三田都元帅”。

闽剧戏班尊“三田都元帅”为戏神。

班主及演员初一、十五或演出前后,烧香祭拜祈求演出顺利、保佑平安、生意兴旺。

有的戏班演出结束谢幕后,在后台请出神像,奏响鼓乐进行祭拜活动。

“风火院”、“探花府”不知是什么来历。

福州闽剧戏班“三田都元帅”,就是中国戏曲之神雷海青。

据说凡成立闽剧新戏班,都要到城里“元帅庙”请尊新神像。

(2)天官赐福(十全十美)

前面提到,戏班开场戏一般都是表演天官(土地神)收集财富,赐福东家的折子戏,叫“十全十美”。

也不能完全以封建迷信视之,实质上这是一种民间祈福的方式,这也是目前闽剧还能在乡镇经常上演的根源。

得到天官财神祝福,加官(冠)晋爵,是出资请戏班演戏的东家很在意的一桩美事。

东家美滋滋,一包袱“金元宝”满载而归。

(3)东家插花

闽剧戏班演出过程,东家打赏称为插花。

东家上台直接将百元钞折叠成长条状,插在主要演员的头冠上。

一般都是给闽剧团台柱演员打赏,对其出色的表演,表示感谢。

某次,一个不出名的闽剧团演出中,难得也看见东家给一普通演员打赏。

扮演无足轻重的一个小角色,他脱离台词用百姓通俗的方言俚语,有针对性地以插科打诨方式表现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获得满堂会心的哄笑。

这其实正是闽剧推陈出新的出路。

现在戏班上演的闽剧都是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套路戏”,基本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局了。

这无法贴近当代老百姓的喜怒忧愁,观众消遣而已,没有情感的共鸣。

三,民间私营闽剧团今后的发展。

民间闽剧团长期坚守农村贴近老百姓,由于他们的坚持,也在潜移默化培育未来的闽剧戏迷。

观看闽剧表演的儿童。

也有老者,携带孙辈观看闽剧演出。

演出才是硬道理,只有足够数量的演出才能有效地传承发展闽剧。

民间闽剧团在农村支撑起福州闽剧最后的演出市场。

曾经看见一位少年,祖、父均是民间闽剧从业者。

少年热爱闽剧,小小年纪已穿上戏装上场演校尉(龙套)。

据说开假要去戏校上自费班,愿他戏梦成真。

省市政府扶持的事业单位编制专业闽剧团,对于传承发展闽剧艺术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大批福州闽剧优秀剧目屡获国家大奖,主流媒体、戏曲专家等一片赞扬喝彩声。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城市里闽剧观众群的急剧萎缩,这些获奖剧目面向百姓的演出情况并不理想。

任何优秀剧目没有了演出场次,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救助、扶助民间私营闽剧团是延续闽剧传承发展的必要举措。

没有政府必要的资助,民间闽剧团艰难前行的日子不可持续。

民间闽剧团演出福州传统闽剧《甘国宝》(折子戏)

在这里,举个事例。

福州洪塘是闽剧始祖曹学佺的家乡。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曹学佺儒林班第一次参加洪塘普渡活动。

当年为“甲辰年”,此后,每逢“甲”年,洪塘即教练一代儒林。

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甲戌年)为止,共34代儒林。

至1985年,洪塘尚存32、33、34三代弟子共16人。

今年,我去洪塘已寻访不到一位儒林弟子了。

看见一张《洪塘曹学佺闽剧团全体演员合影》。这是“洪塘曹学佺闽剧团”(民间业余团)于2009年演出《白鹤寨》剧目后的最后一次合影。

今年我拍到的洪塘表演闽剧的演员合影。

这其中有2009年“洪塘曹学佺闽剧团”演员8人,目前都八十多岁了。

目前的这批业余闽剧爱好者均为七八十岁老人,估计也可能是洪塘最后一批闽剧爱好者。

演出结束时,我特意看下乐器,没发现闽剧特有的乐器——“逗管”。

我寻访十来个民间闽剧团,也没见到逗管。甚至不少闽剧团乐师已不知道“逗管”这个闽剧传统乐器。

某日,终于在闽江闽剧团看见“逗管”了。

闽江闽剧团主胡王老师精通闽剧曲腔,会演奏包括逗管在内的各种闽剧伴奏乐器,还能为剧本配唱腔,也能导戏,是难得一遇“十八般武艺俱全”的闽剧牛人。

真不希望闽剧最终跟逗管一样,退出了表演舞台。

福州市闽剧院表演传统闽剧《贻顺哥烛蒂》(片段)

以福州方言演唱的闽剧与其他地方戏有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能听懂福州方言并不必然可以听懂闽剧。

福州方言演唱闽剧时用的是“文读音”,跟日常福州方言口语还是有较大不同的。

在闽剧演出现场,眼睛不看字幕能听懂演唱内容的人一般都是老戏迷,文盲除外。

这也是传承闽剧的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

如果喜爱闽剧的观众得不到延续,演出市场不断萎缩,闽剧的生命力也就不断减弱,直至消失。

任何艺术都要依靠市场而存在,而民间戏曲演出市场按郭德纲先生的话说“就是娱乐,就是一口饭”。(点击下图,可见郭德纲原视频内容)

如果闽剧失去观众,没有了市场,缺乏生命力必将消失不存在了,这是历史必然的定律。

衷心希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能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往期闽剧相关:

1,福州闽剧刀马旦名角林颖。

2,寻找福州闽剧始祖曹学佺遗迹。

3,闽剧奇缘,一对活跃在福州闽剧舞台的演员夫妻。

4,一段动听的福州闽剧精彩唱段

5,福州民营闽剧团翘楚,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精彩演出。


#头条有戏#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