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书谱》中草书与真书关系论的理论贡献「书谱评论」

时间:2023-02-08 13:01:08 来源:闻是文化

大家好,《书谱》中草书与真书关系论的理论贡献「书谱评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书谱》中草书与真书关系论的理论贡献

刘志强

一、孙过庭《书谱》简介

孙过庭草书笔法精妙,继承了“二王”风采,他不仅在书法理论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创作上也奠定了小草典范,为后人称赞。季惟齐《书史》中讲到:“唐吕总《续书评》一篇评草书十二人,列张长史第一,孙虔礼第二。言孙氏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可见,孙过庭的草书在当时的地位颇高。看《书谱》墨迹,可谓神彩焕发,不愧是“书论双绝”。它的书风质朴与妍美并存,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势或仰或俯,字形或开或阖,可谓变化万千,随心所欲。

点击附加阅读:《书谱》草书72图之楷书旁注及原文解释

二、《书谱》中对真书和草书的论述综述

孙过庭的《书谱》作为书法理论的鸿篇巨制,它的论述囊括整个书法体系。但是,为什么在谈笔法和艺术特征的时候重点列举的是真书和草书?

从文章出发,我们了解到重点选真书和草书论述原因。第一,狭义上讲,草书和真书具有代表性。它们是书法体系的两个极端,二者的笔法基本涵盖了行书和其他书体的笔法特点。第二,广义上说,《书谱》中论述的真书包括了篆、隶、楷,草书包含了章草、今草、行书。

《书谱》通过对真书和草书的论述,条理清楚地将书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观点:第一,理论上,提出了“博涉”的重要性,并重新定义了“专工”;第二,技法上,它明确指出了真书和草书的笔法与艺术特征的同与异;第三,在功能上,清楚地指出两者使用功能上的区别。

理论上:首先,他指出了“博涉”的重要性。如: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揔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钟繇专工隶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真书,比较钟繇的真书王羲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总的来看,彼此是各有长短的。

我们知道,通篇中孙过庭把王羲之推到“至尊”的地位。结合上文,可以得出相对“专工”,孙过庭更提倡“博涉”的书学思想。

对于为什么要“博涉”,孙过庭的解释之一就是: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其次,在后文继续对“专工”进行明确的定义。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今译:至于楷书堪称奇妙的钟繇,有“草圣”之称的张芝,都是专精一门书体,才达到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并不擅长写真书,但是他的草体具有真书的点画明晰的特点;钟繇虽然不以草书见长,但是他的真书中却透露出草书那种纵横奔放的气势。自此以后,不能兼善真草二体的人,书法作品便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专精了。

真正的“专工”是指各体兼通的情况下专精一体,而不是从头到尾只学一种书体。从这个观点,我们知道了真草二者相辅相成,想要写好其中的任何一种字体,必须具备辩证的学习思想,能够先兼通再专工。由此也引出了面的“偏工”和“尽善”的观点。如:“……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最后,继续指出了书法的学习方法: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技法上,深入到具体真书和草书的艺术特征和笔法等,并将它们都透彻地讲阐述楚(见后面真书和草书分论中)。

功能上,孙过庭明确指出两者的区别:

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冨,真乃居先。

文章对真书和草书论述的意义:首先,它让读者清楚地明白真书和草书字体的艺术特点和功用,从而能正确地学习和创作。其次,这对整个唐朝乃至后世的书论影响都很重大。后世书论家谈到真书和草书,都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比如张怀瓘、姜夔等。最后,它对真书和草书的创作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楷书和草书成为了唐代成就最高的两种书体,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极高,而《书谱》作为初唐最有价值的书论,它功不可没。

三、真书及其书法艺术构成

“真书”之命名起源于汉末或在魏晋之际,明代张绅《法书通释》曰:“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笔者赞成张绅的观点,魏晋钟繇、二王所书隶书是新体“今隶”,也即“楷书”。真书广义上讲是正体书,包括篆书、隶书和楷书;狭义上是指楷书。如《书谱》中云: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首先,在表述上我们发现前面一句用的是“隶书”一词,后面一句则用“真(书)”,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孙过庭所处的唐代,真书和隶书的概念相同。进一步分析,这里的元常是指钟繇,我们知道钟繇尤善小楷,就是今天所说的“楷书”。

对于真书的艺术特色,孙过庭《书谱》中云: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孙过庭借论述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指出了真书与草书的本质问题。首先,真书和草书都包含两个书法要素:点画和使转。其次,真书和草书都包含两个艺术特点:形质和情性。我们发现,书法中的各个书体都包含这些书法要素和艺术点。所以,孙过庭是借它们来指出书法的本质:包含“点画”和“使转”两个要素,具有“形质”和“情性”的艺术特征。

“形质”是指形体,也就是形象,它包括线条、结构和章法;性情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意象。

“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潘运告在《初唐书论》中的解释是“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但我觉得解释还是不够明确,到底“使转”是指什么?《汉语字典》解释:“书法术语。指行笔的转折呼应。”但是我们把它放入原文,一个指的是所有笔画,一个只是指行笔的转折呼应。所以,不能构成完整的对应。我们认为,既然点画是字的所有笔画,那么使转应该是指整个运笔的过程。运笔的过程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笔在纸上接触的过程;还有一部分就是毛笔提起来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即笔断意连,它能使楷书中点画产生相互呼应。


孙过庭《书谱》原文对“使”“转”的解释: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是也。

胡方钺在《书谱探微》中指出:“‘使’应该是楷书的笔法。”他结合萧衍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和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对“纵横”和“牵掣”的解释,得出:“‘纵横’就是竖画和横画,是指笔毫平行于纸面的运动。‘牵掣’包括撇、捺、点、挑等笔画,指的是提按顿挫,是笔毫垂直于纸面的运动。”并且指出“转”是“专门研究草书的笔法,指笔画的曲折(钩),回环(镮),缠绕(盘纡),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绞转’。”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转”不只是代表行笔的转折呼应了,而是纵横曲折的行笔途径和运笔过程。但是,笔者不赞成“‘使’应该是楷书的笔法”和“‘转’是专门研究草书的笔法”这个观点。

情性,是书法中情感的寄托。一幅艺术作品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不能够称之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所说:“《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从中可以了解到,真书中情性的重要性。马俊青在《孙过庭书谱中书法学习思想初探》中说:“书法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绝不能像知识一样,纳入人的知识体系之中,更不能以简单的形式来加以阐释。它只能靠感觉,只有用感受去领会它,欣赏它,才能看到它的艺术慧光。”笔者认为,书法艺术中技法、形式等是可以通过知识或肌肉记忆的形式达成。但是“情性”不像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形式,它的表达和理解需要靠感觉去领会和体悟。

四、草书及其书法艺术构成

草书为何“以使转为形质”。首先,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它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它的艺术形态是在纵横中见气势,于狂乱中体现优美。张怀瓘《书断》称:“然伯英(张芝),学崔(瑗)、杜(度)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东晋王献之甚至创制了“一笔书”,他的这种草书字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而成,又称“连绵草”。所以,草书中行笔过程就构成了草书的形体结构,而书者的情性全藏在点画之中。所以,“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就很好理解了。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还可以从草书动态的线条和率真的用笔中体现出来。在金开诚《草书》一书中说到:“历史上‘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虽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为各种书体共有的本质,但草书表现得尤为突出。草书以其强烈的运动感、节律感,千变万化,奔放驰突,震撼心灵,动人心魄。”由此可见,草书以“动”为主的特征、形式,主要由“使转”表现出来,点画中蕴藏的是书家的性情。“尤其是狂草,书家并不再求一点一画之得失,而是借其点画线条来抒发胸中之气、之情、之意、之兴”。所以,相对点画的形态,草书更多的是注重它的性情。

“使转”是草书技法上的重点也是难点。钟明善在《钟明善书学论集》中说:“王鲁生仅擷其要以寥寥数语点破草书笔势之要领。‘稿法最为难,使转异毫端’。这是稿诀开宗明义第一句。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首句‘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重在讲草书字外之意,‘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而鲁生却点示草书点画之理法。他以为草书之难不在笔下龙飞凤舞,而在使转时毫端之异。”其实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指出了使转的重要性“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因为草书是在真书快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艺术特征有专门的简化符号,所以,作为“形质”的“使转”担任草书的识别功能,只要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成了另外一个字。

“点画”是草书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它可以表达草书性情。清代包世臣对《书谱》中关于真书和草书的论述吸收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点画寓于使转之中,性情发乎形质之内”。他在《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说:

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乎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

包世臣对孙过庭草书形质与性情的观点的见解,与其说他是注重点画不如说是注重“使转”。但是,从《书谱》的通篇来说,孙过庭更重视草书中的“尽善”和“法度”。例如“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王冬龄在《书写的极致》一文中说:“草书不是乱写的,使转要有法度,尤其须于使转之中见点画,由点画见作者的心灵,这是草书的奥妙所在,也是东方的线条比西方的线条有优越的关键所在。”他同样提出“使转之中见点画”的观点,这是对孙过庭《书谱》中草书理论的透彻理解。其中“由点画见作者的心灵”是对“草以点画为情性”的吸收与发挥。由此可见,孙过庭的理论指出了草书最本质特征是可以成功地指导创作,历经千年而不衰。

五、真草二者之间的关系论

通过深入分析真、草各体特征,孙过庭指出了表达性情的具体方法。在“点画”“使转”“形质”“情性”的基础上,孙过庭又具体列出了真书中的篆书、隶书,草书中的章草和今草各体的主要艺术特点:“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让大家书写创作时,抓住主要特点的同时,“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这样就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前面我们只知道情性在“点画”和“使转”中表达,但是具体怎么表达并不清楚,而在这里就清楚地指出来了。所以,我们认为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循序渐进,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学理论。

《书谱》云:“回互虽殊,大体相涉。”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其规则却是大致相通。这句话指出了二者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草书是由真书演变而来,真书的创造又是从草书中吸取营养。韩盼山在《论真、草之辩》中谈到草书和真书的关系是“草—正—草—正”,草体可以转化为正体,正体可以转化为草体,它们不是新生而是进步。在同一时间段二者可以并存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张怀瓘《书断》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到唐代张旭、怀素等又发展为字字牵连,笔势恣纵的狂草。

而楷书是在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和规范后产生的。张怀瓘《书断》中解释“八分”时引用南北朝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可以得知真书是从草书中而来。转引付继伟在《论书法艺术的自觉与楷书的产生》中讲到的:当代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书中说,“从汉末魏晋始,楷书的形成虽然是由文字发展过程中的简易律、区别律所决定的,但也与当时书法艺术的自觉有着极大的关系。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形态异常丰富,超越了之前的各种字体,书写方式比篆书、隶书多了许多连贯动作,这些方面正是书法艺术对楷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这里楷书比隶书多了一些连贯动作,很明显是受草书书写的影响,有了转折、连笔等连贯而流畅的动作。因为这在隶书中是会分成几笔去完成。裘锡圭指出,“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跟八分有明显区别的比较简便的俗体……这种俗体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同时还受了草书的一些影响,如较多地使用尖撇等,呈现出由八分向楷书过渡的面貌”。所以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受草书中简便书写影响较大的一种进步的字体。

综上所述,从真草的关系论来看,可以说唐朝狂草的发展,与当时楷书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后面楷书进一步地发展,狂草在其中也起到了推进作用。他们二者都是从隶书演变发展而来,渊源是相同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

孙过庭《书谱》的真草关系论对后世书论的影响重大。例如,张怀瓘在孙过庭的基础上对真和草书在笔意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以风骨为体,变化为用。”姜夔在《续书谱》中也继承了孙过庭的“博涉”“兼通”的观点:“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等。

六、小结

可以说《书谱》通过提倡真、草“兼通”指出学习书法要博采众长。这是孙过庭文章的一种写作风格,即具体分析两种字体从而找出共性,得出普遍规律。并提出在“博涉”后,还要“学宗一家”“变成多体”。同时,孙过庭窥探到了草书和真书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书谱》告诉我们,真书和草书的审美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一,都是“点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作为形质,一个是承当性情;第二,都是使转,担当的作用也不一样当。他还指出了两种书体在其他方面的同异。此外,孙过庭还间接指出了草书、真书中的疾与迟、速与缓、动与静的关系特征,提倡将它们融会贯通。

总之,孙过庭《书谱》对于真书和草书关系虽然是用短短的几段话概括,但是,精辟入里并且立下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后人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可以继续丰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