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艺术品区块链加密「区块链数字艺术品」

时间:2022-11-23 17:25:23 来源:宇宙研究院:加密艺术

大家好,艺术品区块链加密「区块链数字艺术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线上”到“链上”——对加密艺术身份属性的思考

文 / 王之纲、久子

内容摘要:数字时代下,加密艺术可以说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代表性产物之一。事实证明,艺术品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的“线下”到数字时代的“线上”再发展至区块链的“链上”,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展览空间的转换。在加密技术的支持下,艺术作品所凸显出来的身份变革,更加值得关注与研究。文章首先梳理加密艺术的概念,然后重点讨论加密艺术的身份属性,最终展望加密艺术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血液不断输入,加密艺术的未来一定不仅限于数字货币玩家圈层,它会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关键词:加密艺术 NFT 区块链 元宇宙

艺术与科技自二者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孕育了融合基因,允许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面貌形态。从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到20世纪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创世之柱”〔1〕,再发展至数字时代下形形色色的数字艺术品。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艺术与科技已经越来越难舍难分。

加密艺术,无疑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代表性产物之一。从1993年哈尔·芬妮提出“加密交易卡”的概念,到2021年迈克·温克尔曼(昵称:Beeple)的《每一天:前5000天》以6930万美元的高昂价格成交,加密艺术在艺术领域声名鹊起,引起了国际和国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加密艺术用事实告诉我们,它已经切切实实引发全球艺术圈的变革。目前,各种各样的加密艺术交易市场已经出现,如Nifty Gateway、Rarible、SuperRare等,这些在线平台,已经实现了拍卖行、画廊和策展人的功能。

艺术品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的“线下”到数字时代的“线上”再发展至区块链的“链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展览空间的转换,其身份属性的变革,更加需要思考和讨论。

一、当科技注入艺术:加密艺术的诞生

想要厘清加密艺术的概念,首先需要厘清区块链技术和NFT(Non-fungible Token)的概念。

区块链技术作为各种加密货币的基础,出现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者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因此,区块链一直在增长,且没有中间人。

NFT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代币,与同质化代币相对应。例如我们熟知的比特币,就属于同质化代币的一种。同质化代币是可以替换的,两枚比特币之间没有区别,持有者究竟拥有哪一枚并不重要,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价值和权利,NFT则不同,每一枚NFT具有不同的价值,不能进行替换。〔2〕基于NFT的非同质化特征,可以为数字资产或数字艺术品提供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属性,而这种“独一无二”与艺术品的“独创性”,尤其是传统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不谋而合,加密艺术无疑成为当下最火爆的NFT应用之一。

由此,可以厘清区块链、NFT、加密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块链为NFT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加密艺术是NFT的应用之一。区块链最近以多种方式塑造了文化产品的供应和消费。而加密艺术,是将传统艺术品或数字艺术品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著作权或所有权确权的一种方式。加密艺术背后的时代精神源于“非物质化艺术”的概念,拒绝传统的艺术市场和规则。〔3〕加密艺术可以看作是“限量版数字艺术”,在区块链上以令牌的方式进行加密注册,并进行流通和交易。

二、利用区块链进行确权:加密艺术的身份属性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身份”至关重要,它代表着艺术作品的来源和归宿。加密艺术比之传统艺术,其最有代表性的身份变革可以归纳为迭代与社交。

1. 迭代属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其身份决定于作品的所有者,在未流通售卖之前,它属于艺术家,售卖之后,它属于收藏家或买家。其根源在于传统艺术品的创作、收藏、观看及交易分属不同的个体或机构。加密艺术则打破了这种各个部门分别独立的状态。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一方面,加密艺术破除了传统交易市场的中心化特征,允许艺术家和其他中介的民主化。在加密艺术领域,艺术品的归属遵从“先到先得”原则,不对称信息正在减少,中介名气的影响力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有创作、支持和收藏加密艺术品的高度内在动机。因此,往复定位是比较常见的:艺术家可以成为观众、成为收藏家,观众在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和收藏,而收藏家亦可以成为艺术家,所有参与艺术活动的群体最终会产生更为广泛、更加紧密的联系,且其身份可以互转和交叉,所有人将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共同打造艺术传播的多元生态。

另一方面,任何艺术家都可以为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铸造一个NFT,那么这个作品的属性将被编码到区块链的智能合同中,艺术家可享受可持续性财务收入,并且这些加密艺术资产可以被访问者观赏,进行二次、三次、甚至N次创作,而这些数字资产的产生、确权、定价、流转、溯源等过程将全部被区块链技术记录、运行,并无限期地延续,形成不断流动的艺术作品。每一个初始作品都可以形成一个宇宙。并且,当今许多加密艺术都可以捆绑更复杂的程序,比如锻造、制作、赎回、随机生成等,让加密艺术的展现形式充满了各种可能性。〔4〕例如,NFT项目《谜恋猫》(CryptoKitties),艺术家会在作品中编程写入猫咪的繁育机制代码,通过代码程序可繁育出具有个体特征的宠物猫咪。而这些所有繁育生成的猫咪,共同构成了“谜恋猫宇宙”。这种身份的不断迭代和扩张,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

NFT项目谜恋猫(CryptoKitties)的安全性及独一无二性 图片来源:https://www.cryptokitties.co/

2. 社交属性

传统艺术作品,往往是精英阶层的象征和体现。比如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艺术品,平民阶层难以接触。比起这些被束之高阁的传统艺术,加密艺术根植于互联网,天然地包含了属于互联网的社交属性。一方面,从艺术家的角度看,由于中间市场的消失,艺术家需要在网络平台建立品牌和粉丝社区,形成社交生态;另一方面,从加密艺术本身来说,目前很多加密艺术往往是一套可以分成多份,并且每一份都进行了编号加密。那么拥有其中一份的所有人就形成了在同一件作品收藏上共同的社交关联,从而形成潜在的收藏社会网络。而加密艺术的投资价值,则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社交属性。“是否有群体认可并愿意收藏他”成为一个衡量标准,这就与传统艺术的收藏具有明显的差别。例如,加密艺术圈的代表作品《加密朋克》(CryptoPunks)的诞生之初,任何拥有以太坊钱包的人都可以免费领取,但当10000个像素朋克全部被领取之后,再想拥有它的人只能通过购买和竞价获取。但是,很多第一批拥有者并不愿意将其进行出售。这就意味着,《加密朋克》已经呈现出一种由于加密艺术圈层化和社群感以及稀缺性和低流动性所创造出来的收藏价值。截止到2022年初,最贵的朋克价值已经达到758万美元。

加密朋克(CryptoPunks)销售排行榜 图片来源:larvalabs.com

三、元宇宙背景下对加密艺术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新技术从诞生到真正被大家接受,最终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加密艺术正处在诞生之初的阶段,关于加密艺术的应用还停留于数字货币玩家圈层,但随着元宇宙土壤的不断肥沃以及加密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相信其未来一定能打破圈层,融入人类的现实生活。下面分别从加密艺术的创作、加密艺术的市场两方面展望加密艺术的未来。

1. 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与日常化转向

加密艺术是真正根植于互联网的艺术,它有着巨大的包容性,既拓展艺术家的创意空间,又欢迎各种学科职业背景的人进行艺术创作。加密艺术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图片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像素、可以是动图,可以是影像,甚至是利用编程技术自动生成的艺术品形态。随着元宇宙土壤的不断肥沃,在未来会为加密艺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元宇宙的虚拟环境中,创作者可以彻底摆脱材料、设备对自身的限制,利用自己在元宇宙中的“化身”充分使用各种工具直接创造加密艺术资产,并且这些作品可以被访问者观赏和创作迭代,形成充满互联网印记的流动作品。在此种背景下,加密艺术的创作会彻底摆脱传统艺术单一的身份属性,形成一种多元的创作生态。

除了多元的创作生态,加密艺术在未来更为明朗的趋势是其应用领域的拓展,它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品,还会逐渐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根据上文,加密艺术具有传统艺术不可比拟的社交属性,拥有某一系列中的一份加密艺术产品的所有人就形成了在同一件作品收藏上共同的社交关联。基于此,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展览馆、博物馆的数字票根利用编程自动生成图像,并为每一张票根铸造NFT,观众每进行一次参观,都将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加密艺术作品,这些票根可以被收藏、欣赏甚至流通,而一切都将被记录,形成每个人的个人印记,而同一场次的人还可以形成同一个社交群体。在未来或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景:两个新结交的朋友,通过加密艺术的收藏,竟然发现10年前两个人看过同一场演唱会。

2. 艺术市场的部落化与元宇宙转向

加密艺术交易市场SuperRare的创始人乔纳森·帕金斯(Jonathan Perkins)认为,加密艺术是“古老领域的新想法”。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给予我们很多启发。麦克卢汉曾将人类历史分为四个时期——部落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在四个时代中,麦克卢汉尤其偏爱部落时代。在他看来,部落时代依赖于口语的传达,而口语是即时且具有现场感的,它仅仅存在于它被听到的那一瞬间,人们必须不断地分享、复述和传递。因此,“原始人”的生活比他们识字的后代更加丰富、复杂。“原始人”对社群也有着更深的感情。但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符号环境。文字和印刷术虽然带来了理性,但却导致人类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同时,大规模生产的文本制造了知识的权威,建立起中心与边缘的差异,而这些理性的、个人的、中心的文化,肇始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元宇宙的到来打破了“脱部落化”的桎梏,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数字化身彼此交流和交往,并在元宇宙中休闲娱乐、赚钱消费、艺术创作。这就让人类重回部落时代,人类可以即时地与任何人、任何地域保持联系,重新走向整体化。但需要强调的是,元宇宙并不是恢复了部落文化,而是发展了部落文化,“部落”的概念已经从当初彼此独立的小群落发展为整个“元宇宙部落”,虽“重返”,但通向“未来”。在此种背景下,可以预见加密艺术未来的流通市场会转向元宇宙,加密艺术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自由度在元宇宙空间中流动。例如,在元宇宙中举办VR的加密艺术展览,全球的爱好者都可以通过化身在其中观赏交流,形成生态族群。

结语

虽然加密艺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需要注意,加密艺术的核心仍旧是“艺术”,其价值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追求。艺术从诞生之初就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艺术家仍旧需要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尤其加密艺术根植于互联网,依托于区块链技术,艺术家更应该聚焦于人类在互联网,甚至是在元宇宙中的生存和发展,创作艺术作品。如果本末倒置,将加密艺术作为一种技术噱头,它势必会成为“皇帝的新衣”。正如当代艺术批评家罗杰·金堡在其《艺术的灾难》中的批评——“我们已经忍受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这种令人眩晕的事实的后果很多年了”。由此,人们在接受加密艺术的同时,仍旧需要不断用一种审视和反思的眼光去看待它。

注释:

〔1〕“创世之柱”本是一张鹰状星云中星际气体和灰尘的照片。但由于它达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颇似浪漫主义风景画,唤起了人们的迷恋和惊奇,吸引非专业人士参与科学,并提高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支持。Fausto Fraisopi, From Aesthetic to Epistemic Structures and back: Complex Dynamics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Aisthesis. Pratiche, linguaggi e saperi dell’estetico 12.1 (2019): 41-54.

〔2〕杨嘎《加密艺术:数字艺术向元宇宙迁移的“摆渡人”》,《美术观察》2021年第11期。

〔3〕Sheila Bsteh, From Painting to Pixel: Understanding NFT artworks. Rotterdam: Universidad Erasmo. Disponible en formato digital aqu%uED (2021).

〔4〕季涛《NFT加密艺术市场的未来》,《艺术市场》2021年第7期。

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久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后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4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