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生态美学》「()()万物」

时间:2022-12-04 16:37:05 来源:艺术市场

大家好,《生态美学》「()()万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安健《溪流》 布面油彩 91.5×133cm 2018年&“生态与艺术”题字:曾昭满(艺术家、诗人)


生态与艺术:以万物为尺度

文│本刊记者 梁毅


“增速未见放缓。”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以来,全球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创新高;“大量腐烂的水貂可能已经造成丹麦地下水污染。”据“今日俄罗斯”(RT)报道,丹麦政府12月10日承认,150万只遭扑杀水貂的尸体可能已经污染了丹麦的地下水。此前,丹麦出现多起貂将变异的新冠病毒传染给人的案例,丹麦政府决定扑杀国内所有养殖貂。


丹麦水貂扑杀倾倒场景。图源:Reuters/Ritzau Scanpix,Mette Moerk


2020年年末的上述两则消息,让人们知道:不光人类在面对COVID-19的“屠戮”,还包括其他物种,而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面临着被污染的险境。种种迹象表明,地球上所有物种面临的生态危机正在加剧,而扮演主导者角色的人类则身肩重任。

“我们对技术的痴迷取代了往昔对自然奇迹的痴迷,这已成为屡见不鲜之事了。就像小孩子会认为面包是从商店货架上长出来的,我们开始忘记技术只有应用于自然界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离超级市场更近,而不是麦田;我们对面包的五彩塑料纸给予更多的关注,却较少关心麦田表土的流逝。”美国前副总统、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戈尔在1992年出版的《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一书中写道。戈尔认为环境危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现代文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书中描述了如水土流失、水和空气污染、热带雨林毁坏、杀虫剂超量使用、物种灭绝、垃圾成山、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等生态危机的多种问题。不独此,他还推出了自己参与制作和演出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1、2),分析和探讨全球变暖成因以及人类的应对之策。


艺术家坚果兄弟在798艺术区实施“尘埃计划”


国内这些年展示和探讨生态现状的各类艺术作品不在少数,王久良的《垃圾围城》、柴静的《穹顶之下》等都曾引发较大舆论关注。而在雾霾较为严重的时候,艺术家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即用一个电瓶吸尘器在北京的空气里收集尘埃,100天后将尘埃做成一块砖),则成为艺术标刻2015年的独特印记;再如,艺术批评家艾蕾尔策展的“窒息!不止于霾”巡回展(2015—2016年)、“生态·艺术·人——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2016年),则以展览的方式对此做出积极回应。

现在想想,如果没有这些艺术活动和作品出现,那么我们在反观历史的时候就不会看到如此清晰、敏锐且极具美学价值的表达。由此,我们也便会在探讨生态议题之际,时时想起那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态观念的人和作品,譬如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生态与艺术的议题持续且广泛地被讨论和呈现。2020年7月17日,“平衡世界-共享单车焕生季,2019 ECO-ART全球生态艺术大展”颁奖典礼在京举行;11月8日至12月7日,“生声——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展出;11月9日至12月6日,“再生——2020年生态艺术作品全国邀请展”在重庆市渝北区体育馆展出。相关活动如此频繁且聚焦于“生态艺术”,可见此议题之重要和紧迫;而所展示出的艺术家作品,则反映出艺术家对此议题关注侧重点的异同。


焦兴涛《礼物》 玻璃钢漆 320×220×215cm 2005年


生态艺术如何定义,界限何在?在“再生——2020年生态艺术作品全国邀请展”的展览前言中是这样表述的:生态艺术旨在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以相关政经、文化、权利、伦理等问题意识,介入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行动,使生态话题成为公共议题,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推动环境公平共享,重建社群新型生活方式。生态艺术从学科角度讲,属于实验艺术范畴,属于学院和美协系统设立的美术学新学科。当代艺术前沿性探索纳入其中,成为新艺术及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清华大学教授、艺术批评家岛子看来,所谓“生态艺术”的概念性定义,应该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组相关的内容和探讨话语。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资源;社会生态,即人类现存的法学意义上的外在制度系统;而文化生态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依据,它包括人文化传统及其对传统所加入的共时性创造意识。在此三组逻辑关系中,社会生态受文化生态的意识制约,进而影响并改变自然生态。


不热比·阿不都拉、帕提古丽·图尔苏呢亚孜 《和田玉龙喀什河》 玉石和沙 100×162cm 2020年 图源:新疆和田赛迪文化


“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属于那种内涵易于确定但外延很难划定的术语之一。”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支宇主编的《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一书中,编者认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是世界范围内社会思潮与中国当代主流话语共同推动而形成的艺术实践与视觉图像生产,并概括出四种视觉主题与图像形态:中国环境异化问题批判、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克服无限发展欲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艺术家可能偶然流露出他对自然生态和环境变迁的感受,也有一些艺术家长期关注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但只有经得起生态批评术语审视和检测的精彩之作才得以进入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叙述范围。”

2020年11月21日,金杜艺术中心放映了黎巴嫩裔艺术家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尔·乔雷吉(Joana Hadjithomas&Khalil Joreige)的短片《Palimpsestes》,此片是二人多媒体装置作品《Discontinuités》的后续,该装置获得了2017年法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马塞尔·杜尚奖。他们选取了法国巴黎、希腊雅典和黎巴嫩贝鲁特这三座充满个人生活印记的城市,对当地岩层钻探取样,通过展现不同地质分层将混沌模糊的城市记忆具像化,综合运用了雕塑、绘画、摄影以及视频影像来记录创作理念及挖掘过程,并通过光影进行了诗意的呈现。


Joana Hadjithomas&Khalil Joreige 《Palimpsestes》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生态艺术场域,却难能产生出如此穿透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力作,究竟为何?这让人想起“再生——2020年生态艺术作品全国邀请展”总策展人王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生态艺术并不只是一个环保问题,它涉及到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和生态艺术学,重新思考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的天人关系。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做做艺术作品的问题,也不只是口号与说法,它是行动的过程,是实践的行动,实践的本身。”

危机还在加剧,剧变就在身边。打开和拓展生态的艺术之维,需要的不光是前沿的理念、精美的修辞,还有行动的勇气和智慧的表达。中国艺术家们,你们将有怎样的作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刊于《艺术市场》2021年1月刊)


编辑|李宜杰

排版|林小果 梁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