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重言叠字的作用「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时间:2022-12-29 11:57:19 来源:诗词原创之火云

大家好,重言叠字的作用「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言摹拟”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使用,以摹声、写貌、传情的艺术手法。《诗经》中这一艺术手法已运用得很普遍,如以“灼灼”状桃花之鲜,“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对这些重言摹拟的艺术效果,刘勰曾给予“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的高度评价。

下面试以《诗经·小雅·采薇》的重言摹拟作一分析。其最末一章中有这样四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自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最佳之句,前人曾大加赞赏。宋祁说:“善写物态,慰人情。”(《宋景文笔记》)孙鑛说:“眼前景,口头语,然风致却大妙,即深言之不能加。”(《评诗经》)这些赞语,评价虽高,却未道明个中奥妙。

如宋祁并没有具体说出诗人是如何“善写物态,慰人情”的,孙鑛也没有说明为何写“眼前景,口头语,然风致却大妙”的原因。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这四句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虽眼光独到,却也只是说了一个方面。我们觉得,这四句的佳处还要得之于重言摹拟手法的运用,即诗人以“依依”摹杨柳随风飘拂之貌,以“霏霏”拟雨雪纷纷飘落之状,这既加强了声调的悦耳动听,又表现出景物的神韵。

《诗经·小雅·出车》中有这样四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同样运用声韵了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手法,同样借景表情,感时伤事,但历来却不像这四句所为人激赏,其原因就在于“方华”“载涂”已微涉迹,不若“依依”“霏霏”之饶态。

正因为重言摹拟有如此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这一修辞方法亦为后世诗人所乐用。试看《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此诗为思妇自述内心的寂寞苦闷。首二句写景色,次四句写思妇的姿容,再次四句写思妇的身世与愁思。王夫之曾对此诗的前六句予以“惊魂动魄”(《古诗评选》)的评价。

从内容看,这六句都是家常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显然这“惊魂动魄”是就这一连六句句首皆用叠字而言的。这些叠字的运用,生动自然,富于变化。

若细加分析,则“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繁茂,青青偏于色泽,郁郁偏于意态;“盈盈”与“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盈盈重在仪态,皎皎重在丰采;“娥娥”与“纤纤”皆是夸美人容色,娥娥是全景,纤纤是特写。

六组叠字,句句生发,环环相扣,再加上平仄声的交替,清浊音的错综,读来有如天籁。王夫之所谓的“惊魂动魄”,询非虚言。

再看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诗: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此诗写辋川风光,次联的两处叠字“漠漠”与“阴阴”,将雨后天气空蒙苍茫的景色描写得极其传神。

一者,“漠漠”有辽阔意,正可描状水田的广布;“阴阴”有幽深意,正可描写夏木的茂密。

二者,“漠漠”是唇音,带有宽泛不明的意味;“阴阴”是喉音,带有幽暗深邃的意味,故吟读时使人益增水田广阔、夏木荫翳的感受。所以胡以梅称赞道:“雨后之景,用叠字独能句圆神旺。”(《唐诗贯珠》)

重言摹拟不仅在于能够增加声调的流丽和景物的神韵,还往往能够把作者的难显之情表达得出神入化。

试看李清照的《声声慢》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共用了九组叠字,特别是起头三句,以十四个叠字组成,历来为人激赏,或称誉是“公孙大娘舞剑手”(张端义《贵耳集》);或评价为“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其妙就妙在诗人以重言把凄寂冷清之境、愁苦难堪之情细微地、富有层次地传达了出来。丈夫远别,如有所失,故“寻寻”。寻寻不见,心中仍未信其别,故又“觅觅”。觅者,仔细寻找之谓也,觅无所得,则信矣,始有“冷冷清清”之感。冷清之感渐蹙而凝于心,故“凄凄”。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继之以“惨惨”。惨惨之情不能忍,故终之以“戚戚”。

这些叠字,且多属齿音,吟读时使人更增凄怆的感受。就在这些声、义、情极为和谐的重言摹拟中,诗人抽绎难尽的哀痛延展而出。

固然,以重言摹声,能使声感更强烈;以重言写貌,能使形象更生动;以重言传情,能使感情更入神,但是如果刻意雕镌,失却自然妥帖,反会使作品流于轻佻,而让读者生厌。

请看唐代诗僧寒山的两首诗: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杳杳寒山道》)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山腰云漫漫,谷口风飕飕。

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

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独坐常忽忽》)

以上两首诗每句都用叠字,前一首全出现在句头,后一首全安排在句尾,可见诗人在创作中费了一番心思。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叠字并未使诗篇增添格外动人的力量,反因受叠字所限,句调句式只能相同一致,读来反感单调乏味。

再看韩愈《南山诗》中的一段: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

訚訚树墙垣,献献架库廊;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一口气运用了十四句叠字,读来颇感累赘,令人明显地感到这是诗人的恃才弄巧,所以顾炎武指出,屡用重言,须“复而不厌,赜而不乱”(《日知录》)。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