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逍遥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1 18:37:12 来源:奇文共赏析

大家好,逍遥游的教学设计「逍遥游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文学典故、优美句子

2、领略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的浪漫文风。

3、引导学生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文学典故、优美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教学方法

自主梳理、提纲挈领、课外拓展

教学手段

《导学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逍遥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虽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但这单元四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文学主题: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学习这四篇文章重在领悟作者蕴含其中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从而为自己树立一个精神坐标。庄子的《逍遥游》属于先秦诸子散文,一直是高中教学难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行文汪洋恣肆,其间难学难认的字词,加上相隔遥远的年代,产生了与现代人的厚重隔膜,更重要的是,庄子的思想,对于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现代人而言,是完全的天方夜谭,不着边际。学习《逍遥游》—课最重要的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以古示今,以期对现实生活有所启示。

此时,学生已处于高二上学期,经过四册必修语文教材的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实词和句式不会有太大的难度。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该能较好地掌握文言字词,所以这篇文言设计不再以梳理字词大意为主,而是试图将“文”与“言”统一起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统一,使文言文教学既扎实又灵活,既实用又生动,重在引导感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力争给学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庄子,最终达到能够运用庄子思想来面对人生困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深受人们的喜爱。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光明左使杨逍,光明右使范遥的名字合起来就是“逍遥”二字。 《天龙八部》更是从《逍遥游》中化出一套绝世神功—— 北冥神功;古龙在《陆小凤传奇》中塑造了一个风云诡谲的金鹏王朝。近年来风靡各地的动漫电影《大鱼海棠》也是从《逍遥游》化生而出。这部电影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逍遥游》有何联系呢?

二、初步感知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庄子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文风。

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三、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文学典故、优美句子

2、领略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的浪漫文风。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四、文本研读

(一)疏理结构

1、扣标题,提出问题:逍遥游”是一种什么的状态呢?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明确:“逍遥”是连绵词,连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悠远舒长的意境,根据注释,这个词指的是优游自得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

(学生尚不得要领,一时难以回答。《逍遥游》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更为重要。三次“笑”贯穿全文,以此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愿望。)

(1)民间有“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逍遥游》中也有“三笑”,是谁笑谁呢?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三笑”本质是否一样?为什么?

明确:三笑的本质是一样的,本质都是笑他者不逍遥,其实自我也不逍遥,作者对这三笑都持否定态度。

(3)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什么呢?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明确:层层反驳,卒章显志,即不逍遥——逍遥。作者要阐明什么是逍遥,先说什么是不逍遥。这让我们联想鲁迅《拿来主义》的“先破后立”的驳论结构,试着把这种结构用到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如八股作文法“纲、退、进1、进2……”,可让批驳更有力道。

(二)研读第一段

1、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书中说:庄子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在诸子百家中,庄子和韩非子是最会说故事的。那么,在开篇中,庄子说了什么故事呢?有什么寓意?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

故事:(略)

强调:冥、而、怒(心花怒放)、海运、徙、水、抟、扶摇、志、去、以。

寓意:庄子讲故事一般都很切题。这个故事是切中“逍遥游”这个主题。鹏在这里是庄子的一种自喻,鲲化为鹏图南,渴望高飞九天进而到达一种更为宽阔的理想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一种逍遥的境界。鲲鹏看似逍遥,却仍然有所待。寄托了庄子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和无法实现的悲哀。

2、鲲化而为鹏,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可否说“变”而为鹏?

明确:“变” 是瞬间的,而“化”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甲骨文的“化”字,左边是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右边是头朝上站立的“人”,怎样的“变”称得上是“化”— — 是从死再到生啊。我想这个过程应该像蛹经过痛苦地挣扎和不懈的努力而破茧成蝶一样。真不敢想象它的鳍进化成翅膀要经历多大的痛苦。正如吴怡在《逍遥的庄子》中写到,“把鲲鹏拿来象征人世,鲲化为鹏的历程,说明一个人在成为至人、神人或圣人之前的一段修炼功夫。”


当我们惊叹于大鹏翱翔于高空时的洒脱时,却很少去想这一切多么来之不易!鱼成其大,不知要经历几世几劫的沉潜等待;鲲化为鹏,不知要经历多少脱胎换骨的痛苦磨难;大风奋飞,不知要面临多少铩羽堕海的巨大风险。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得自由,必克其难”。鲲如此艰辛,如此脱胎换骨鹏,正是要坚定地飞往光明之地,也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鲲鹏后来成为文人推崇的艺术形象,尤其是李白更是青睐有加。李白言志之作《大鹏赋》中写道,“头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博,雄无所争”,表达他对大鹏的心驰神往。最明显的就是对后世取名的影响。如岳飞,字鹏举;陈抟,号扶摇子等。大鹏也因其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不少文人钟爱的意象。



3、文人笔下大鹏具有什么特定的象征意义?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家渔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回答》

……

小结:李白《上李邕》中“大鹏”表现了壮志年少的豪放气概。

李清照《渔家傲》中的“鹏鸟”象征充满希望和力量。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回答》 中“鲲鹏”象征勇敢,象征超越,象征远大志向。

4、鹏从北冥徙于南冥,这里面有什么文化意涵吗?

明确:鹏从北冥徙于南冥,在这里,南和北是有深意的。北是阴,南是阳,南飞有离阴向阳的意思。传说,北冥传说在世界最北端,不见太阳,天黑水暗。 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回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寄托着庄子渴望高飞九天进而到达一种更为宽阔的理想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一种逍遥的境界。

5、庄子由鲲鹏写到“野马”“尘埃”,我觉得它们风牛马不相及,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这是庄子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尘埃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它们在尘世间飘飘荡荡,看似自由,实则身不由己,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全然不由自己决定。古往今来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芸芸众生何尝不是如此。在文中,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强调:野马(雾气游动状如奔马)、息(应以 “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指风)。

6、屈原有文《天问》,下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天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作者从侧面说明了鹏飞之高之远,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广袤无际,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


补充:(1)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黍离》

(2)无极之外复无极。 ——夏革

(3)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望与敬畏。

——康德

(4)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强调:邪、其……其、无所、极

7、“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这部分“且夫……图南”要进一步论证什么呢?用了什么方式论证?

明确:由“故九万里”可知,这部分是在分析鹏飞得那么高那么远飞的原因是因为足够厚有风和广袤青天作为凭借。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来作类比。尽管这个喻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

强调:则、焉、斯、而后、乃今、培、莫之夭阏者、图南。

8、你怎么看待蜩与学鸠这类人?现实中有吗?

明确: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以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对于这类人,日本学者福永光司指出:“蜩与学鸠,纵是嘲笑一切伟大者,它们到底只是些‘侏儒之群’而已。”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力不足、目光短浅、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这种看似自由的生活真正可悲的地方就在于眼界限制了思想、思想禁锢了梦想。正如《庄子》中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补充: 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后来,人们把夏虫、三季人比作囿于见闻,知识短浅人。

强调:决(趐)、奚以……为、之。

6、下面的“行路”又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批驳蜩与学鸠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他们以自己的短浅目光嘲笑胸怀大志的的大鹏,颇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味道。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尽管我们的肉体受制当下,但我们的心灵要追求远方,勇敢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成就自己精彩人生。

强调:反、果然、之、虫、何知。

本段小结: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没有达到绝对自由。

(二)研读第二段

1、众人和彭祖相比,可悲的是寿命短吗?

明确:他之所以说众人可悲,除了人们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之外,还在于人们不应该纠结于生死,而应该超脱生死,顺乎自然,凝其精神,不竟外物,不溺私欲。一般世人注重物质形式,终身役役,在庄子看来,不如弃世修心,超越肉体以求得生命的本质性存在。众人追求彭祖之寿,以功利之心拘执于生命,以致“异化”而为时间的奴隶,这样的结果也是庄子不愿意看到的。他主张的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即人应该学会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所驱使。庄子哲学是提倡安命齐物的。在庄子看来,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天地的存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生死存亡、穷达贫富都是天命的一种自然安排,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补充: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2、庄子从硕大无比的“鲲鹏”写起,写到“学鸠”“斥鷃”这样的“屑小”,通篇贯串着“小大之辩”。这“小”“大”仅指形体的大和小吗?有没有另外的深意?

明确:这“大”与“小”在庄子的笔下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大”是大智慧,大境界,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正是出自这种境界;“小”是目光短,境界低,是凡夫俗子所株守的“屋檐”。 这样,我们不难明白庄子嘲笑斥鷃,其实不是因为它的个子小,而是因为境界小,智慧低。全文正是在这种对比中形象地论述什么是“逍遥游”,隐含着只有崇高境界的人物才能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游。

强调:知、年、晦朔、春秋、已、穷发、修、绝、且、辩。

本段小结:万物皆“有待”,只是存在“小大之辩”,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三)研读第三段

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在现实中功成名就、是道德楷模、百姓信赖的人,他们似乎很风光,达到了逍遥之境了吗?

明确:在庄子看来,他们看待自己也如同斥鷃,——踌躇满志,忘乎所以,却不知囿于自身的视野,受限于环境。他们不仅如斥鷃一样智慧小、目光短浅,而且“有待”——依附于各自的官僚体系,牵累于身外之物,计较于荣辱得失,逢迎于他人的评论。这一类人,早已异化为荣誉与职务的奴隶,为名所累、为利所困,是谈不上逍遥的。对于这类人,日本福永光司是这样评价的:“他们安住在尝试层面的价值与规范的世界,将这一角世界当成之全,而埋没其中”。

强调:知、效、比、合、而、征。

2、宋荣子与第一类人相比境界怎么样?他达到“逍遥”的境界了吗?

明确:宋荣子已经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了,像陶渊明一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比第一类受功名利禄束缚的人的境界高很多。但庄子说他还有没有达到的境界,宋荣子内心还是不忘记分清物与我,没有真正忘却荣与辱。他没有达到的境界还体现在嘲笑别人以及“誉”和“非”二个字上。为什么他要嘲笑别人,为什么会有人赞誉或诽谤他?——说明他还在执着某件事,还有执着心,他不执于外,但执于内。从这个层面上说,他还有所凭借。


强调:举、劝、非、分、境。

3、列子是庄子的同道之人,他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轻功),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人们都说他飘然飞行,逍遥自在。按理来说,应该是比较逍遥了,但庄子为什么认为列子还有所待呢?

明确:他对内外世界皆无所求,用不着如常人般处处受到限制,但他还是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即依赖于外在时空,就像鹏一样,依赖风。他实现的自由度远大于宋荣子,但还没有获得绝对的自由,没有实现真正的“逍遥游”。

强调:御、善、旬、又、反、致、待(道家哲学用语)。

4、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庄子追求的是极高远的逍遥境界,用庄子的话说,“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顺应万物的天性,尊崇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消除物我界限,超越时空局限 ,超越物我的局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利欲熏心行路难”。“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唯有“无己”,超越“小我”,方可成其大,方可“用大”,方可逍遥于天下。“有蓬之心”者一叶障目,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惶惶不可终日。借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无功”“无名”是人类突破“自然境界”,而“无己”则是人类达到“天地境界”获得真正自由的法门。庄子终极追求的逍遥境界就是“天地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提起庄子,多少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他的家世渊源不可知,师承源流不清楚,生死年月也史无明文。在当时,没有人为他做传,也没有自述之文,因而他的身世始终是个谜。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庄子的《南华经》。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我们一起来体悟下列寓言故事:


(一)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物我同体

(二)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视权贵如腐鼠

(三)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宁做自由之龟


(四)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 、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视金钱如粪土

(五)衣布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是贫穷,不是潦倒


(六)庄子将死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与天地同体


5、从上述可以看出庄子消除了物我,超越了名利,看破了生死,达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启示?

明确:庄子的哲思历三千年而流荡不绝、开枝散叶。庄子哲理之思和美感体验贯穿于文学、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最终汇成中国文人群体的庄子式生活方式。比如苏轼、柳宗元等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都受到过庄子的深刻影响,他们在艰难的时世中也在不断追觅着心灵的逍遥游。 在《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许多类似于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句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得西山宴游记》)

其实,现代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有所体现: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甚至连最体现儒家关切现实、具有匡救时世精神的文学斗士鲁迅都说:“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子的私淑弟子。”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有这样一段话最能概括庄子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学的源流,都从庄子来。若不出庄子,中国文学面孔大不相同。

汉的赋家,魏晋高士,唐代诗人,全从庄子来。嵇康、李白、苏轼,全是庄子思想,一直流到民国的鲁迅,骨子里都是庄子思想。石涛、八大,似信佛,也是庄子思想。

以庄子文体论,当时已有“意识流”,如《逍遥游》。而他的文学才华是史上最高超的。

元代袁宏道在《孤山小记》中说道:“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苦恼。而生逢乱世,命如飘萍蓬的庄周,他窘境,他的苦恼在一般常人之上,他经常贫穷困顿到无米下锅的地步。在人生困蹇苦涩中,选择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这让他在权力结构的笼罩下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保持无欲则刚的心灵和清醒的头脑,可以说庄周始终是一个清贫的智者,实现了对世俗生活和精神困境的伟大超越。

虽然庄子的境界常人难以企及,我们总是被生死、夭寿、得失、贵贱等所累,“眼前的苟且”与“诗意的远方”总是让我们难以调和。但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抵御现实的诱惑,在丑恶的现实中保持自尊自爱,在物欲横流中不要迷失自己,不为世俗观念所困扰,不断汲取庄子奋发向上的精神,一往无前,冲破一切障碍,去攀登新的理想高峰,给心灵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一个精神的家园。

课堂小结:

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翔。

3、庄子不仅给我们智慧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案》《固学案》上的相关练习,背诵全文。

2、整理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文学典故、优美句子

3、上网查询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例如:临渊羡鱼、白驹过隙、鼹鼠饮河、薪火相传、朝三暮四、运斤成风、相忘江湖、貌姑射神人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