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夹缬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

时间:2023-01-31 19:09:11 来源:剪纸折纸趣手工

大家好,夹缬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缬”是防染印花的古称。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具体又分为蜡缬、绞缬和夹缬。且各个品种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和代表工艺。

贵州蜡染是蜡缬的代表品种,也被称作“贵州蜡花”

蜡染的制作方法

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它又分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五种的。因不同颜色容易相互浸润,花头多比较大,无论是串枝花或团科花,构图饱满,特别宜于作幛子帘幕。

蜡染技艺是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一种印花工艺

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但是,在历史文献中很少有关于蜡染的记载。

南宋周去非在他所著的《岭外问答》中提到:“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这段文字所记述的是蜡染早期的加工工艺。

从蜡染工艺的沿革来看,在《贵州通志》上是这样说的:“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由此可见,蜡染由《岭外问答》中所记述的用蜡灌刻版再印布已经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匹上进行描绘了。

有的研究者对蜡染仅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解释是:自宋代起,由于蓝印花布等成本较低、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逐渐开始盛行,蜡染在中原地区便逐渐消失,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传承至今。

蓝印花布为夹缬的代表品种,古称“药斑布”

夹缬的制作方法

夹缬是以纹样对称的两块木质雕版将织物夹紧,起到封闭的作用。而雕花的空隙处则能够使染料进入而达到上染的目的,将上版、上箍、敲紧后的布料放入靛青染液中,使之上染,再将染好的布料经过冲洗、晾晒即可得到具有蓝白花纹的花布。夹缬原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到民间,用于棉布印染,并沿用了“夹缬”的称谓。由于夹缬采用靛蓝作为染料,所以,产品名为蓝夹缬。

在我国,染制蓝夹缬的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温州及乐清。蓝夹缬技艺由制靛、雕版、印染等工序组成,经过千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目前,蓝夹缬技艺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考证,蓝印花布发源于秦汉,在唐宋时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至于药斑布名称的来源,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典雅朴素,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到了明清时期,蓝印花布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至今,仍然是深受欢迎的一种传统产品。

今天所见的蓝印花布的纹样,主要是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

当时,人们主要将蓝印花布用于被面、头巾、包袱、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由于蓝印花布朴素大方、色调明快,所用图案则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吉祥的寓意,具有生动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普及。

当时,染坊在蓝印花布的产地是重要的产业。根据有关记载,在蓝印花布的繁荣时期,真可谓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在蓝印花布的传统图案中,诸如“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瑞鹤鸣祥”“岁寒三友”等花样,由于其吉祥的寓意而久负盛名,成为蓝印花布的代表性图案。

大理扎染是绞缬的代表品种

绞缬的制作方法

绞缬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但起源时间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采用扎结防染工艺的绞缬绸已经开始大批生产。

绞缬是把成匹丝绸或衣裙成品,按照需要把某些部分用线缚着、缝着或做成一定襞折,用线钉牢,染后晒干,再剪去线结,就自然形成一定的图案,常见有蝴蝶、海棠、蜡梅、水仙等简单小簇花样。最简便的是唐人所谓“鱼子缬”,比较复杂的则为“撮晕缬”。宋人笔记所谓“撮晕花样”“玛瑙缬”,《碎金》中提起的“鹿胎缬”,大都与这种染缬分不开。

绞缬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分析早期的绞缬产品,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较为简单的小型花样,如蝴蝶、梅花、海棠等图案;另一种是整幅的花样,如鱼子缬、玛瑙缬、鹿胎缬等。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扎染更加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情和艺术魅力,上千种纹样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缩影,折射出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形成了内涵深厚的织染文化。

缬的和谐之美及其符号特点

作为民间染色工艺的应用,蜡缬、灰缬、绞缬和夹缬都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他们对美的追求。在等级制度严苛,经济落后的历史条件下,聪明的纺织印染艺人利用先民已经发现并使用的天然染料—取自于板蓝根的靛蓝,巧妙地使用防染印花技术,把美丽的图案带到了千家万户,使生活在贫穷中的人们也能装扮自己,表达对生活的希望和期盼。而这些纺织品也都具有质朴的颜色,鲜明的图案和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不同的染缬都是利用同样的染色原理形成图案,但防染方式各具特色,因此,描绘、雕刻和缝缀手法就成为决定图案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因此需要艺人具有极强的形象概括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由于蜡染、蓝印花布、蓝夹缬和扎染都是用于民间的纺织品,所以,要体现出广大人民的生活形态和他们对美的追求,于是,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吉祥纹样、民族图腾和生活场景就成了这些纺织品表现的对象,并由此发展出许许多多极其生动的审美形象和经典作品。

正是基于这些要素,蜡染、蓝印花布、蓝夹缬和扎染的产品都以自然天成的色彩、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和幸福吉祥的寓意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由此而发展、形成了民间传统染缬的三个审美层次,即纹样图形美、色彩材质美、寓意象征美。

染缬是民间吉祥符号集大成者:它以民族性形成样式,并且与高贵的织锦、华美的刺绣形成对照,自成一派,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