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关于水井的遐想作文「梦见以前的水井」

时间:2023-01-22 18:37:07 来源:诗梦同怀

大家好,关于水井的遐想作文「梦见以前的水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诗梦同怀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简简单单的“井”字,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就是指用来取水的井,可点开百度百科一查,井的含义其实有许多种,稍稍统计一下,井的含义大约有以下几种:

其一,古时作战,为辨别敌势、获取情报而设立的侦听设施,就是在双方对阵时,在地下打洞挖坑,坑内埋薄壁瓦瓮,当敌人大批来袭的时候,地穴内的瓦瓮就回产生振动回音,据此判断敌人攻击的人数、规模、强度,这种掘地听声、辨敌的地穴叫井。(《通典·兵五》:“地听:於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於井中,托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其二,古时农垦耕作的一种模式,即井田,将大片耕地划成,,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井”也因为井田制的实行而成为一种计量土地田亩的单位。《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九个壮年男子所耕种的土地,即为一井,大约九百亩。

其三,古代王侯的墓穴,称为井, 韩愈 《记宜城驿》:“驿东北有井,传是 昭王 ( 楚昭王 )井。”后来将墓穴称为井的说法逐渐在民间也被采用,至今在恭城、灌阳一带,老人去世,到山上挖穴土葬,称为“打井”。

其四,孔颖达 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这里所说的井,才是水井的意思。四五千年前,原始人“濒水而居”,因当时水源丰富,地下水位高,依靠人力利用盛水器皿汲取饮用河水及坑水。《庄子·天地》中记载:“抱瓮取水”,就是当时取水方式的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饮用河水和坑水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开始在坑底或平地挖坑取水,这就是最初的土井,据信中国人掘井取水的历史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说了这么多,回头扯一扯旧时桂林的水井吧。桂林山水甲天下,自然不象北方的很多城市那样缺水,水是桂林的骄傲、桂林的灵魂,水之充足、水之方便对于桂林人而言就像阳光与空气那样予取予求,实在不值得稀奇,我倒是觉得桂林旧时的水井的确称得上是一道奇特、别致的风景。大胆地设想一下,更早的时候桂林自然是地广人稀的,最早在这里聚居的人们再傻也不会跑到远离水源的荒山野岭去的。那时的漓江边一定是一个信息集散中心,三姑六婆在这里洗衣淘米、传播东家长西家短,姑娘媳妇在这里浣纱盥足,未经束缚的天足浸泡在清凉的水中,在水面波光的映耀下,玉骨冰肌迷人眼大概也不是不可能的吧,只不过那时的桂林还属于文教落后、未经开化之地,没有象范蠡那样的倜傥之辈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浣纱盥足少女们的美,否则在桂林也会出一个西施也不一定哦。




再后来,桂林城市大了、人口多了,市中心逐渐从江边向陆地内部迁移,尽管漓江还在那里日夜不停地流啊流,回家做饭、洗衣、洗澡的水还得经过肩挑背扛的过程才能获得,于是就开始在城内打井取水。拥有一口水井就象今天拥有一部私家车那样会成为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经济地位的象征。平常人家自然是舍不得、也花不起大价钱打私井的,有私井的大概属于那些独门独户住别院的大户人家,于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用水,或许是官家出钱、或者是公益集资、或许是有钱人家慈善捐献,在城内开掘了“公井”。有照片为证,旧时桂林的水井有很多是分布在人口密集的街道两旁的,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民国时期甚至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很长时间内,居民取水的主要途径还是依靠水井。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在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拓宽、平整工程之前,在今天的三皇路那里保留着一口很完整的水井,井的建造很讲究,井台用经精心打磨的规整石材拼砌,井沿高出地面一尺多,井径一米多,井深至少十几米,井内壁用石块镶砌、光滑平整,内沿出刻意打磨出一道道半圆形的凹槽,是为了在人们将吊桶放到井内打水的时候防止井绳打滑,提高取水的成功率和节省力气。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桂林的水井与江南、岭南其它地方的水井相比,恐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艺术价值。使人不由自主想象的是,城市大大小小的街巷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水井,那时怎样一番景象啊!每日的清晨、黄昏时刻,人们提着水桶、端着水盆,从各自家中鱼贯而出,到井台边排队等候打水,在等候的当下,街坊邻里间互相打着招呼,互相问候,询问一天的劳乏,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传的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都在这时候得到传播,这时候,井台就是一个八卦的平台、一个愤世嫉俗或忧国忧民者演讲和发布消息的信息源,私密的、独家的、宏观的、微观的、高雅的、鄙俗的、美的、善的、恶的等等各种信息就在这井台的公共空间内得到充分的扩散,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实现了真正的信息共享。







而因为水井的存在,那时候的之间的邻里关系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得和善、熟悉而亲切,解决家庭邻里的纠纷、大寒小事的帮衬;都有可能在井台这个地方得到公议,七嘴八舌、据理力争、脸红脖子粗的极端场面也有可能上演,间或有民间高人在这里发布高见,引得众人崇拜艳羡的现象也难能幸免;因为井台的存在,那时的人们之间是互相信任、相待以诚的,绝不像现在在居住在高楼内的人们那样冷漠、隔离甚至提防,水井和井台其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活设施功能,而成为一种社区关系的联系纽带,随井台而聚、而娱、而悲、而喜,恐怕是当时的一种典型的社区文化现象。由此又不由想起“市井”一词,所谓市井,不就是与老百姓有关的油盐柴米酱醋茶、生老病死愁乐悲之类的生活百态么?旧时的老百姓其实也是有八卦精神的,只不过这种八卦不是在网络、不是在手机上,而是发生在井台边,有了水井和井台,老百姓就有了归属感、有了娱乐、有了创造力,因而也就有了八卦的动力,市井市井,有市必有井、无井不成市,看来市井文化也即平民文化与水井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