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雕塑《拉奥孔》「理性和感性」

时间:2023-02-01 09:09:06 来源:新快报

大家好,雕塑《拉奥孔》「理性和感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拉奥孔雕像

■王松柏 德国德雷斯顿造型艺术学院博士

《拉奥孔》是莱辛的经典美学著作,以前只泛泛浏览,今又重新拾起。第一个谈拉奥孔美学的不是莱辛,而是温克尔曼。

我最早知道拉奥孔,应该在衡阳师院学画时。那时有一复读了好几届的“高手”,他只是晚上来,早晨离开,通宵画全开石膏半身像拉奥孔。对他这般神秘操作,徒有羡慕之情,在惊奇和景仰混合的情感中拉奥孔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之后去长沙读书偶然买到了钱钟书一套《钱钟书论学文选》,卷六有《读〈拉奥孔〉》一文,现收入《七缀集》。钱先生以其惯有的生花之笔旁征博引,引古诗论书画,与莱辛互为订正,我看了很多遍,似懂非懂。

历史具有深刻的记忆,但历史中的人们不断重复历史的错误。拉奥孔原型,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维吉尔据此创作了诗歌《伊尼特》。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久而不决,希腊军使用木马计,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并把手中长矛向木马掷去,从而触怒暗中佑护希腊联军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派遣两条大蛇缠死拉奥孔父子三人。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故事,作为祭司,预告灾难是他的职责,但这违背了天意而遭惩罚。在古希腊,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只不过,人要为神的冲动造成的惨烈后果买单。千年之后,拉奥孔父子惨痛形象只不过是特洛伊城毁灭的残缺印痕。

拉奥孔雕像于1506年在罗马提图斯浴场遗址被发掘出土,岁月淹没了雕像创作年代,据传,当时三位著名雕塑家阿格桑德洛斯、波留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在罗德岛共同创作。《博物志》作者老普林尼曾记载在罗马皇帝提图斯宫殿中见过这尊雕像,并称之为“超过所有以前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的作品”。

据说原作为青铜雕像,大理石雕像是后来的摹品。出土的拉奥孔右手和两个儿子分别有一只手遭到破损,米开朗琪罗曾奉命修复而未完成。《拉奥孔》雕像表现出极度的肉体痛苦,三个被蛇缠身的形象构成了戏剧性冲突空间塑造。歌德《拉奥孔观察报告》评价最为中肯:“更多体现为对称性和多样性,静止与运动,对比与渐变的模范,这些特点以感性和智慧的方式集中展示在拉奥孔群雕之上;虽然这些特性本打算展示传递一种巨大的悲哀,却激起一种一致的感动,减轻了殉难者的愤怒、痛苦的激烈程度,而代之以一种优雅和美感。”

1755年温克尔曼在《论希腊绘画和雕塑作品的摹仿》对拉奥孔雕像有论述。

他认为《拉奥孔》雕塑可以代表古希腊的雕塑作品,集中体现“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他说:“正如大海的深处经常是静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所造的形体在表情上也都显出在一切激情下他们仍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沉静的心灵。”他的观点后来发生变化,对它颇有微词,认为《拉奥孔》雕像过于强调表情的痛苦和身体的肌肉的塑造,认为这与古希腊审美不合。他举阿波罗雕像而抑拉奥孔,阿波罗表情安静而恬淡,温克尔曼指出,古希腊盛期雕塑作品在雕刻人物表情时要避免极端情绪,身体刻画最好呈现女性肌肤之柔美,即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现象。这透露出他的日神阿波罗式理性审美,和以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张扬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感性审美完全相反。

钱先生《读〈拉奥孔〉》一文,是他为数不多的论文之一,是从中国古诗中寻找论据。三方在不同时空下所思所感,温克尔曼沉浸在古希腊古典美学里,莱辛发出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心声,由于受温克尔曼的影响,他对比维吉尔关于拉奥孔的诗歌和拉奥孔雕像,指出雕像面部所表现的苦痛并不如人们根据这苦痛的强度所应期待的表情那么激烈,《拉奥孔》讨论画与诗的界限,诗歌是时间艺术,绘画和雕像是空间艺术;诗的最高原则在于真,画的最高原则在于美。

鲍桑葵指出:“莱辛单单由于他的气质的倾向,整个来说是站在诗歌一边,而温克尔曼却站在绘画和雕塑一边。”莱辛在《拉奥孔》关于诗画的界定引起诸多美学家的讨论,直到现在还为批评家所津津乐道,这种关于诗画的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