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为什么瞎画的都是艺术「凭什么这些乱涂乱画就是艺术 为什么大师要向孩子学习 」

时间:2023-02-01 17:49:20 来源:田太权耳朵人艺术

大家好,为什么瞎画的都是艺术「凭什么这些乱涂乱画就是艺术 为什么大师要向孩子学习 」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不是艺术相关专业出身的人,面对一幅看不懂的画或者看不懂的行为,我们总会不自觉说一句:

"嗯……这种艺术太抽象了,我不懂……"

又或者:"这是什么?我不懂你们这种行为艺术……"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碰到类似的情况,同样的语句又同样的脱口而出:"我不懂。"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许多正在学画的孩子的家长,也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总看不懂孩子的画?

还有一些"大师"口口声声说要向孩子学习,孩子的画到底哪里好了?

凭什么这些大师的乱涂乱画就是艺术?一幅画能卖好几百甚至几千万?(还是美元)


我们不懂,却不愿意停留几分钟来好好分析一下。

长久如此,"抽象"和"行为艺术"在很多日常交流情景下甚至成了两个贬义词。


我们因为看不懂孩子的画,就让孩子学习我们能看懂的画。



毕加索有一名句:"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拉斐尔《椅上圣母子》(Madonna della Seggiola(Sedia)),1514年)

在传统审美思维中,绘画应当像上图拉斐尔的《椅上圣母子》一样才是"美"的。

为什么这样才"美"?

因为它画得"像";

因为它表现了圣母子之间的温情;

了解一些美术的人或许还会提到一个词:"写实";

还有的人会蹦出一个中国传统审美中的词:这些人物画得有"神韵"……


西方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绘画史演变,人类总算从原始的巫术艺术发展到了极其科学、严谨的写实绘画。

人们能灵活运用空间透视和空气透视法,在一块画布或者墙面上塑造一个三维空间——有了空间深度。


但是毕加索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又要用孩子的乱涂乱画来"冒充"艺术?


(毕加索手稿,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所周知,毕加索早期的写实功底(一般所说的"素描"、"色彩"功底)是十分扎实的。


但在毕加索一系列立体主义作品(抽象作品)中,他把以往传统的三维视觉空间重新组织在一个平面上,导致了许多"怪物"的产生。我们可以在一个女人的侧面看到两只眼睛,这显然是不符合正常视觉经验的。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1937),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有意思的是,经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却能够一眼认出他所画的对象,并且理解毕加索想要表达的情绪。这说明,儿童的视觉认知与成人的理性认知世界有所区别。


毕加索大量的吸取了非洲原始艺术的营养,将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运用在自己的画面中。


而这一种人类原始的、抽象的、强烈的表达,恰恰与儿童的天性同源,与人类的本性同源。



有的人或许又会说,这些大师只有在掌握了坚实的素描基础之后,才会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其实不然。


(胡安·米罗作品《荷兰的室内(Interiores holandeses)》,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位超现实主义抽象大师胡安·米罗,在参观了博物馆后带走了一张画家斯蒂恩的传统作品《猫的舞蹈课》的明信片。他通过对这一明信片的图形进行抽象,创作了《荷兰的室内》。


(作品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胡安·米罗尝试着冲破传统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压迫,将原本具象、写实的图形抽象出来。他把这些形体、结构、颜色看做一种情绪的洋溢。所有形状、线条、颜色还有组合方式都有着独特的情绪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与原作的绘画语言全然相反(写实/抽象),但并不碍于同样地来表达在音乐中欢乐的人们和猫,还有狗。


这两件作品为什么都能被称为艺术?

因为他们都是艺术家情绪的表达,技法并不等同于艺术。



在绘画史上,有太多太多的画家、作品可以供我们来举例。

但我们通过以上的例子就能发现:


在绘画中,技法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真正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而写实技法,也只是众多技法和表达方式中的一环。就像是浩瀚宇宙中的地球一样。


早在十九世纪,照相机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原本是用于记录人物或事件的"画像"、"历史画"开始逐渐丢失自己本来的地位。


艺术家开始反思:在这种机械性的复制逐渐普及之下,艺术家该何去何从?


(维米尔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就因对光影的描绘能与现代照相机显像相媲美,而被学者怀疑在作画过程中使用了暗箱。


(十七世纪的暗箱原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照相机的机械性正是人类科学理性发展的产物:机械、复刻,能和肉眼看到的画面一模一样,甚至比人眼看到的更加精准。


因此,"人"的地位再一次被推向了浪尖——

人的艺术创造品因为有情感、有表达,所以和机械复制的产物不同。


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如毕加索、胡安·米罗等等,所创造的艺术就是要回归人最原始和本质的特性。


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情感和表达是最纯粹的。

儿童的世界,不受知识、经验的束缚,能最为直观地感知事物。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热情的。这种热情并非对性格的外向,还是对未知事物永远充满好奇。

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注重描摹现实事物,不在乎对象细节,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表达所思所想。

你不能说孩子是没有观察力的,而是他们有自己的观察方式。



什么才是艺术?什么是抽象?什么是观察和表达?

这些问题甚至连艺术家或者艺术研究者都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

并不是搞懂了这些,家长才能教育孩子,才能和孩子交流艺术。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必纠结于看懂孩子画的到底是什么。

而是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来表达。如果孩子自己也不能言明,我们也无需刨根问底。

(通常艺术家也说不清自己画的是什么)


(张若一9岁作品《有序的世界》)

许多孩子想的内容比我们成人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不只是艺术家,我们家长也有太多东西要向孩子学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