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鉴赏百科:高山流水有知音 —傅雷与黄宾虹

时间:2021-09-14 17:45:08 来源:

高山流水有知音 —傅雷与黄宾虹

作为著名书画家,黄宾虹的学识修养和艺术功力都非常深厚,不过,尽管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有“南黄北齐”之说,但最初能够识其艺术价值者寥寥,傅雷就是其中的一个。

blob.png

渭南词意图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515.2万元,2009年西泠秋拍)黄宾虹

《渭南词意图》作于癸酉(1933)年,是黄宾虹70岁时的山水精品,其时黄宾虹携学生吴一峰完成了他一生中出游时间最长,旅途最远,收获最多,启发最大的游览写生,心情无比开心,这幅画就是他结束蜀游回到上海后所作。当年黄宾虹回到上海有许多朋友为他接风,其中有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也有工商实业界的朋友,他创作了一批作品,幷且从蜀游所作诗歌中选出62首手书成卷,题为《蜀游杂咏》幷石印分赠诸位好友,其中就有这幅《渭南词意图》的上款主人杨蔚荫。杨蔚荫是上海永和橡胶实业公司的董事长,这是一幅黄宾虹花了心血的作品,五尺整纸,浅青绿设色,溪山杂树,小桥亭舍,勾染皴擦,温润蕴藉。以渭南词意作山水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渭南即陆游,南宋著名文学家,西南川蜀当年也曾是陆游的宦游之地,那是一片踏上一脚就永远忘不了的山水。借陆游词意抒发对那片山水的眷恋是黄宾虹蜀游之后经常的绘画主题。

blob.png

拟古山水 (1322万元,2011年11月西泠秋拍)黄宾虹

傅雷为我国著名翻译家,早年留学法国,专攻艺术史,对西方艺术的变迁和流派了如指掌,对东方艺术也知之甚深。上世纪30年代初,傅雷担任上海美专办公室主任,黄宾虹也在美专任教,主讲国画理论,两人始有接触。傅雷不仅对黄宾虹的国学修养深为钦服,对他的绘画艺术也极为欣赏。虽然这时黄宾虹刚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傅雷却发现这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已是独树一帜。黄宾虹曾应邀到四川东方美专讲学,认真观察巴山蜀水,坐雨青城,夜游瞿塘,烟云雾霭,缭绕胸际,造化神奇,纳于腕底,得“以点作皴”、“雨淋墙头”的用笔之妙,悟出了虚实相生的绘画真谛,画风大变。后来,傅雷看到了黄宾虹的蜀游作品,赞叹不已。

傅雷虽不以书画名世,但其艺术评论往往切中肯綮、见解独到,而且他一向心性孤傲,在艺术评论上从不轻意许人,独对黄宾虹的作品一见倾心。傅雷曾经对中、西艺术进行过比较和研究,发现中、西绘画虽然使用工具、表现手法不同,但精神和画理却毫无二致,所以不能用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不能以牺牲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代价,去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这样的观点,与黄宾虹“发扬我们的民学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和任何来者握手”、“画之形貌有中西,画之精神无中西”的主张不谋而合。上世纪初的中国画坛,几乎是“人人大痴,家家四王”,黄宾虹振臂高呼,开创了中国画浑厚华滋、大气磅礴的新时代。

傅雷对黄宾虹的艺术极为关注,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就开始购藏他的作品,追寻着他的创作踪迹,对其艺术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1937年,黄宾虹应邀赴北平古物研究所审定故宫书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全家滞留北平,不能南归,他又不肯接受伪职,只能靠变卖家中什物度日,以至于最后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当时的北平画派林立,门户之见很深,画家之间也经常会互相排挤。处于沦陷区的黄宾虹,不仅生活艰难,更为没有艺术上的知音而倍觉苦闷孤独,深感“因与众见参差,踽踽凉凉,寂寞久也”,只能洁身自好,闭门谢客,“唯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潜心于书画之道,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蕴藉浑厚、构图多变、笔简意繁、丘壑无穷,艺术风格愈加鲜明,却为保守派所不容,被讥为“画如拓碑”、“如乌金纸”。身在上海孤岛的傅雷,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存亡之际,深感作为一介书生,虽无上阵杀敌之力,却可以钟情于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经常通信,共同致力于中国画发展的探讨和中西绘画异同的研究。对于黄宾虹的论画高见,傅雷尤为心折,认为“不独使我国古法赖以复兴,即西洋画理亦可互相参证”。

blob.png

桃花源 镜心 设色纸本 乙卯(1915年)作黄宾虹

傅雷对黄宾虹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有独特的见解,认为黄宾虹的山水画正由印象向半抽象发展,通过“分析日光变化的色彩成份,悟得明暗错杂之理,致力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现”,与西方印象派一样,在作画时充分考虑光色的变化,用原色敷彩,笔法趋于纵横离乱,近看无物象可寻,远观则五光十色,景物粲然,蔚为奇观。

傅雷可谓是第一位用西方艺术观点研究黄宾虹的人。为了给陷入困境中的黄宾虹以生活上的帮助,傅雷主动帮助黄宾虹经销书画作品。北方人不太欣赏黄宾虹的绘画风格,而在南方,特别是黄宾虹在那里工作生活过二十多年的上海,了解其人品画品和道德学养的人比较多,有一定的市场。傅雷把朋友和熟人的笔单寄到北平,黄宾虹画好后再寄来。有时,黄宾虹也把一些画先寄到上海,傅雷联系到买主后,再把润资如数寄到北平。这样的帮助对于黄宾虹无异于雪中送炭。而且,为了不出差错,傅雷把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不厌其详,不厌其烦。另外,虽然他对黄宾虹的画作极其钟爱,但每次向黄宾虹索画或是黄主动寄画给他,他都照付润例。

blob.png

三联版傅雷作品

1943年,黄宾虹80岁了,傅雷建议黄宾虹在上海搞一次画展,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庆祝生日。不过,对于个人画展,黄宾虹一向持保留态度。后来,在傅雷等人的劝说下,他虽然勉强同意,但仍信心不足,担心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人买画,更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为世人接受。带着种种担心,黄宾虹把作品寄到了上海。傅雷进行了热心的操持,从画展布置到对外宣传,他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同时还印制了《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这是黄宾虹生平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共展出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一百三十多幅。

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傅雷自己出资刊印了《展览特刊》,写了一篇《观画答客问》,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全面介绍黄宾虹的艺术,让更多的人读懂了黄宾虹的笔墨。展览期间,傅雷每天都到场,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在傅雷的努力下,画展大获成功,展出作品大部分售出。黄宾虹利用画展的收入,又委托傅雷在沪上印行了自己的几种著作。对于傅雷前前后后对自己的帮助,黄宾虹非常满意,把傅雷当作“平生一大知己”,每有佳作,必题赠之。黄、傅二人交往十多年,书信不断,有时一月竟达六封之多,或探讨画理,或交流心得,谈艺论学,惺惺相惜。

blob.png

傅雷

《傅雷书简》中收录的两人之间的信函一百二十多封,真实地记录了两人的深切友情。黄宾虹曾说:“我的艺术,50年后才能被人认识……似较黄大痴五百年后必有知音、吴仲圭自信十年后遂不寂寞,抑又胜之。”但是,傅雷的慧眼早已认识到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

傅雷在自己的一篇评论中写道:“宾虹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宋唐,集历代各家之大成,而构成自己的面目……他的概括与综合的能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去世后,作为研究黄宾虹的专家,傅雷参与了黄宾虹的一些重要著作的出版工作,撰写了大量介绍黄宾虹艺术的文章,为扩大黄宾虹艺术的影响做了很多踏实的工作。两人的忘年之交,也成为当代艺坛的一段佳话。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