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卢浮宫有哪些著名的画作「法国卢浮宫四大名画」

时间:2022-12-20 13:49:07 来源:专注科普的林殊

大家好,卢浮宫有哪些著名的画作「法国卢浮宫四大名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继上篇卢浮宫之行(主要讲雕塑),下篇好好欣赏下卢浮宫那些伟大的绘画作品。

首先看到的比利时著名画家鲁本斯了。他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弗拉芒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并具有强烈运动感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耶稣升架》,鲁本斯

这个鲁本斯的小幅绘画叫《The Meeting of Abraham and Melchisedek》(亚伯拉罕与撒冷王麦基洗德会面)。

这个画面取材于圣经旧约的《创世纪》。

另一个版本的《耶稣升架》(The Rising of the Cross),鲁本斯

这幅《吉普赛女孩》(The Gipsy Girl),是哈尔斯表现平民生活的最生动的一幅佳作。画面上,女孩蓬松的黑发随意飘洒。充满魅力的大眼睛洋溢着善意的微笑,流露出清纯和无邪的本性。红晕的脸庞和微启的嘴唇张扬着青春的热情和仿佛酒意中的洒脱和奔放,也带着女性不加点缀的生命原色。敞开的领口带着不拘小节的风采,褶皱的白色衬衣、粗糙的红色的套裙,显示出了生活的困苦和流浪的艰辛。画家仿佛信手拈来,把一个带着青春气息,健康活泼、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吉普赛女子描绘得清新自然,不见雕饰。

亨德里克·特尔·布吕根 (Hendrick Ter Brugghen),是另一位擅长人物画的弗拉芒画家。他是荷兰最早追随卡拉瓦乔风格的风俗画家,就艺术处理手法而论,他要比卡拉瓦乔更善于运用明暗对比,画面也更明朗。

他的画作《Duet》(二重奏)。

《男人肖像》,Thomas de Keyser。

当然圣经绘画是17世纪的欧洲必不可少的绘画题材。在这些展厅之内还有许多大型的圣经题材油画。

在这里,还能从展厅的窗户看到马利中庭。

说到荷兰绘画,怎么能少了伦勃朗呢?

伦勃朗的宗教绘画代表作之一《以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画面表现的是在一个名叫以马忤斯的小村子里,人们正在饭桌上谈论耶稣遇害的事情。这时,一直在他们身边的一个陌生人说话了,并分给每人一块面包表示对邀请他共同进餐的感谢。这时人们突然惊喜地发现,这位陌生人就是耶稣。

另一幅伦勃朗的代表作,是这幅《Philosopher in Meditation》(冥想中的哲学家)。

这件作品的表达方式在伦勃朗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伦勃朗的作品中很少把光源表现在作品之中,而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却看到了它的光源——明亮的窗户。但在这件作品中伦勃朗对光的描绘依然是那么的吝啬,整个画面弥漫着朦胧的黑色调。作品中的哲学家,窗台,昏暗的房子等这一切都在表现着画的主题——冥思。当然,伦勃朗让思绪伸展的空间不是辽阔的旷野之类的环境,而是眼前的深邃的黑暗。


在这里,你当然能看到伦勃朗的众多自画像中的几幅。

《Self-portrait Wearing a Toque and a Gold Chain》,伦勃朗。仍然是那种标志性的用光法,让人物的面部变得十分立体。

《Self-Portrait at the Easel》,伦勃朗。

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Nicolaes Maes,他是伦勃朗的学生,他的画《Children Bathing》(孩童戏水)。

他继承了老师伦勃朗对光的精准把握,画面的光源来自于画面左边,在灰暗的天空下,只照亮了画面中人物的左边,让右边留在了阴影之中。

在这里,我们已经走到了黎塞留馆的尽头,从这里的窗户望出去,杜勒丽花园和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就全部都在眼前。

中午时分,卢浮宫外排队等待入场的游客还是十分十分的多,那一条队已经弯来弯去的打了好几个折了。

我们接着来看画吧。

荷兰画家Derrit Dou (德里特 德奥),也曾经师从伦勃朗学画三年,作为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他的小幅精美作品使他闻名遐迩。

比如这幅巴洛克风格的绘画《The Dropsical Woman》(水肿的女人),尺寸特别小,但是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被十分准确的表现了出来。

在画中,最右边站着的男人盯着自己手中药瓶中的药水,另一只手张开向天,仿佛是在说:为什么这个药水不管用呢?而坐在椅子上的水肿的女人,表情无助,两眼似乎也在向上天祈求水肿赶紧消退。另一个喂药的女人,把头伸向女人脚边的女孩,似乎在安慰着哭泣的孩子。

而在卢浮宫所有的荷兰绘画中,最有名的就是维梅尔的这幅《织花边的少女》了。大家肯定都很熟悉维梅尔了,我之前在海牙的游记中有详细介绍过他的《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幅画算是维梅尔尺寸最小的画作了(现场看真的特别特别的小),画中人物的居中安排带来一种惬意的舒适感觉。

这件极具代表性的绘画珍品色彩和谐,令大师梵高(Van Gogh)也为之倾心。他在1888年寄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描述了“柠檬黄、淡蓝和珍珠灰的和谐”之美。印象派画家雷诺阿(Renoir)则将这幅1870年来到卢浮宫的《织花边的少女》视为世界上最动人的画作,可与卢浮宫的另一藏品——华托(Watteau)的《朝圣西苔岛》相媲美。

塞留馆3楼有一个专门为一个人的作品专门开辟的巨大展厅,没错,这个人就是鲁本斯。就跟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为鲁本斯专门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展厅来展示他那些巨大的绘画一样,卢浮宫也慷慨的专为他划出了一个展厅——“美第奇画廊”(la Galerie Médicis)。

18号展厅,展示了鲁本斯的24幅巨幅绘画,这些画都是献给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的。这24幅画也组成了《玛丽·德·美第奇平生》(Cycle de Marie de Médicis)。

本来来黎塞留馆的游客就不多,来这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好可以在这里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慢慢欣赏这24幅巨型油画杰作。

玛丽·德·美第奇 (Marie de' Medici),是托斯卡纳大公佛朗西斯科·德·美第奇之女,1600年嫁给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开创者),成为其第二任妻子。1601年,她生下了王子路易,即后来的路易十三。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玛丽成为路易十三的摄政。路易十三亲政后,她因亲西班牙和奥地利的政策与儿子冲突日益加剧。1617年,路易十三逮捕并处死了玛丽的宠臣孔奇尼,并囚禁了玛丽。玛丽的第三子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于1619年发动叛乱以支持母亲,吉斯公爵夏尔·德·洛林也对她进行武力支持。然而一切努力均被挫败;玛丽几乎被儿子路易十三驱逐,由于黎塞留的调解,她才被允许在昂热拥有一个住处,后来又得以返回宫廷。随后黎塞留逐渐成为路易十三的宠臣,权势越来越大。

1630年,玛丽再次企图推翻黎塞留失败,被迫逃往贡比涅,接着逃到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地,最后去了科隆。1642年玛丽死于科隆,后葬于巴黎圣德尼教堂。

玛丽·德·美第奇一生的命运和她在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一样跌宕起伏,经历了数次流放和回归。

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当然希望有人能把自己传奇的一生用画笔留存下来,所以玛丽于1621年委托鲁本斯以她的一生的经历为主题创作了这24幅组画。鲁本斯的创作历时两年,每幅画都借由神话人物来表现玛丽一声中的重要场景。这些画原本被悬挂在专为玛丽在巴黎修建的寝宫卢森堡宫的大客厅内。

这幅如交响诗般的画面描绘的是玛丽初次踏上法国国土的时刻,玛丽乘坐的船停靠在马赛港,玛丽正从船上走下来。头戴头盔,张开双臂迎接她的人物,还是代表的是法兰西人民,身上披着带有法兰西皇家标志金色鸢尾花及象征法国的蓝色衣袍。

几位海神和海仙女从海中升起,护佑船只平安到达。陪同玛丽的是托斯卡纳公爵夫人以及玛丽的姐姐,曼图亚公爵夫人等。船上黑衣的是负责武装护卫玛丽的马耳他骑士团(前身是医院骑士团)骑士。天上还有天使在吹着号角。

1621年,路易十三的宠信及首席大将军,吕讷公爵(duc de Luynes)查理.艾伯特去世,玛丽与儿子路易十三达成和解。

由于吕讷公爵为路易十三出谋划策,让他与玛丽分裂,所以玛丽将吕讷公爵视作敌人。玛丽没想到的是她的头号敌人吕讷公爵死后,另一个敌人黎世留很快就出现了。

画面下方的九头怪蛇代表的就是吕讷公爵,被上面女性化的圣迈克尔所降服,即暗示吕讷公爵的死,上面的玛丽与路易十三达成和解。

最后再放一张玛丽·德·美第奇的全身肖像。她穿的这件衣服雍容华贵到极致了。

离开了美第奇画廊,接着参观荷兰和德国绘画。

这幅祭坛画,是尼德兰画家朱斯.凡.克里夫 (Joos van Cleves)的《哀悼基督等祭坛画》(Altarpiece of the Lamentation of Christ)。

这个祭坛画共分三部分,上部是《方济五伤》,中部是《哀悼基督》,而这幅,就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是达芬奇的那副。按道理来说,《最后的晚餐》中应该是耶稣加上十二门徒,共13个人,但数一数这幅画中却有14个人,原来最左边倒酒的是作者自己。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生于纽伦堡的15世纪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他也许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才华的画家。

丢勒是第一位为自己画像的德国艺术家,早在13岁的时候,他就画了一幅自画像,比达·芬奇著名的自画像早了20多年。他画下他的长发和优雅少年的面容,袖子中露出纤细的右手,显然这是一只天才的手。后来,他在这幅画作上题字:“我在1484年对着镜子给自己画的,我那时还是个孩子。阿尔布雷特·丢勒。”

法国展厅之内的第一件非常出名的作品,就是16世纪枫丹白露派的《嘉百丽和姐姐的画像》。

这幅画中有两位带着肉感的年轻裸女,右边被捏住RT的女纸名嘉百利,即亨利四世的情人,左边捏人的那个是她的妹妹,Villars公爵夫人,也有说可能是Balagny元帅夫人。这幅画的法语名叫Portrait présumé de Gabrielle d'Estrées et de sa soeur la duchesse de Villars 直译的话“推断为加百利和她妹妹维拉和公爵夫人的画像”。画中的原型是推断出来的,其实这幅画作者不详,标题也不详,现在的标题是后人加上的。

为什么妹妹要捏住加百利的RT呢?通常的解读是,象征着加百利怀了亨利四世的私生子。在西方艺术中,RF是母亲、生育、温柔、安全感和源泉的象征。 因为RF往往和人的生育能力联系在一起。RF孕育的乳汁,作为新生命的第一餐,也预示着生命的起点。而嘉百丽手上拿着的象征爱情契约的戒指是她和过往的定情信物。

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是17世纪的法国巴洛克画派画家,擅长创作一些宗教题材的作品,色彩鲜明。他是一位擅长描绘光线与阴影的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充满神秘,曾赢得法王路易十三钟爱。在他逝世后,曾被世界遗忘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

他的代表作《油灯前的玛德琳》(玛德琳即抹大拉的玛丽亚)。

和其他的画家一样,拉图尔也画过很多抹大拉·马利亚的画。在所有抹大拉·马利亚的画作中以拉图尔的画作最朴素。 他创造了一个流露哀怨之情的朴素形象,而膝上的一个骷髅头,提醒自己要正视死亡。

乔治·德·拉·图尔另外一副十分著名的画作,就是这幅《方块A的作弊者》(The Cheat with Ace of Diamonds)。作品表现的是自十六世纪就经常出现的艺术主题:年轻男子面对三大诱惑:游戏、美酒和春情。

画中有四个人围着桌子而坐,三个人正在打牌,有一位女朴正给女主人拿来酒,而作弊的正是左边那位从背后拿出方块A的男子。受害的是坐在右边的那位年轻人,由他的穿著可以知道光鲜亮丽的绸缎衣着下有着稚气味脱涉世未深的气质,这是当时盛行的一些风俗画,显示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社会风气。

画面中除了最右边的那个少年懵懂不知发生了什么,另外的三个人,特别是中间这位打扮入时的妇女的眼神里,都完全透漏了这场阴谋正在实施。

《Smokers in an Interior》,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

至此,黎塞留馆3楼的全部展厅都已经参观完毕。我们接着进入叙利馆的3楼,继续参观法国绘画。

从黎塞留馆,进入叙利馆,首先进入的就是叙利馆面对着金字塔那一侧的A,B,C三个展馆。这三个展馆很特殊,叫卡洛斯·贝斯特古 (Carlos Besteigui)收藏。这间展厅展出的是卡洛斯·德·贝斯特古(1863年生于墨西哥,1953年卒于比亚丽兹)捐赠给博物馆的收藏。

藏品主要是肖像画,包括鲁本斯、梵·戴克、纳蒂埃、德鲁埃、弗拉贡纳尔、戈雅、大卫、劳伦斯和安格尔等人的作品。卡洛斯·德·贝斯特古先生非常慷慨,常常在卢浮宫典藏专家的建议下购买画作然后直接捐赠给卢浮宫。

这三件展馆的墙壁,都被涂成了红色,十分的耀眼。而且这里是叙利馆靠近金字塔的一边,所以往窗外望去,卢浮宫前院内的玻璃金字塔就展现在眼前了。

《La Lettura》,雷诺阿。

《Le Jeune Dessinateur》,尼古拉·贝纳尔·勒比西(Nicolas Bernard Lépicié)。

莫奈

《沐浴过后》(After the Bath),德加。

这幅画描绘了威尼斯的安康圣母教堂。

《Entrance to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Church of the Salute》,Giovanni Antonio Canal。

《Christ with the Woman Taken in Adultery》,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

《Portrait of Madame de Verninac》(雷蒙德夫人肖像画),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的创作者,拿破仑的御用画家)。

雷蒙德夫人的丈夫圣莫尔的雷蒙德是个外交官,她结婚前的名字叫亨丽特.德拉克洛瓦(Henriette Delacroix),她的父亲是路易十六的外交大臣,她的弟弟(比她小18岁)就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德拉克洛瓦,路易大卫的学生。

离开了A,B,C展厅,我们接着欣赏法国绘画。

《Chênes Apremont》,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不是写社会契约论的那位)

这幅画是不是很眼熟?这幅小尺寸的画,就是著名的《美杜萨之筏》的草稿画。它的作者就是西奥多·席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

左边这幅画也来自席里珂,叫《A Madwoman and Compulsive Gambler》,描绘了一个疯疯癫癫的、嗜赌成性的老妇人。

这幅画,是来自德拉克洛瓦的《墓园少女》(Young orphan girl in the cemetery)。这幅画是画家在1824年创作《希阿岛的屠杀》之前的习作,坐在墓园的少女也许是刚刚失去了双亲,悲伤、无助地望着天空,画面色彩暗淡,充满悲惨的情调,或许是为了创作希阿岛的屠杀而酝酿创作的情感。

这幅画,也来自德拉克洛瓦,叫《Portrait of Léon Riesener》。Léon Riesener是一位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表兄,不过德拉克洛瓦要年长他10岁。既然他和德拉克洛瓦有亲戚关系,那么德拉克洛瓦为他画肖像画也不奇怪了。

《哈里发的清真寺在开罗哈肯的遗址》,普洛斯裴·马利拉 (Prosper Marilhat)。

卢浮宫的精华,包括达芬奇等意大利画家、法国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画家等人的杰作,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了德农馆二楼的几个大型展厅之内。

所以卢浮宫错过了哪里,都不能错过德农馆二楼。

这个倒立的金字塔,和地面上的金字塔呈完美的几何对称关系。而在《达芬奇密码》中,正是倒金字塔底座上那个小小的金字塔,解开了书中最后的谜。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卢浮宫的游客会比上午高峰期的时候少很多,这时候正好可以避开上午和中午的旅游团,去德农馆一些特别热门的展厅参观。

这也是我上午没有最先去德农馆的2楼,而先挑一些不是那么热门的叙利馆和黎塞留馆参观的原因。

德农馆的2层有四个大型展厅——大画廊、77号展厅莫里恩厅(Salle Mollien),75号展厅达鲁厅(Salle Daru),和6号展厅蒙娜丽莎厅。

参观路线已经用黑色箭头标示了出来,我先参观77号展厅,之后回到楼梯处经过那个狭长的走廊进入大画廊,由大画廊走至尽头的西班牙、英国展厅。

之后沿着大画廊往回走,然后进入6号展厅蒙娜丽莎厅。

接着参观75号展厅,最后参观完大画廊剩下的部分。

最后,参观达鲁楼梯顶部的胜利女神像。

77号展厅又叫莫里恩厅(Salle Mollien),展出了法国19世纪大幅的浪漫主义绘画,如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不朽杰作《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和西奥多·席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整个展厅一共有两层楼高,色调以红色为主,天花板是能保证展厅在白天得到充足照明的透明玻璃。展厅墙上的画都特别特别大,每幅画的高度都至少有两米,有的甚至大于五米。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画家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西奥多·席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先驱。他年轻时热爱达维特的革命精神,绘画上崇拜鲁本斯,性格开朗外露。1816年去意大利后,又深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所动,决心效法他的风格。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西奥多·席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筏的背景故事极其悲惨,让人愤怒)

画家在这个事件中似乎看到了与复辟年代中法国进步人士所经受的绝望心情相似之处。通过这幅画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

这幅画,是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希奥岛的屠杀》。这幅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8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属于希腊版图的希奥岛,并血洗掠夺了这个小岛。据说被杀平民有二万三千人,被卖为奴隶的有四万七千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欧洲的进步人士,也深深地激怒了画家德拉克洛瓦,他怀着巨大的同情,以鲜明有力的构思、动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劲奔放的构图揭露了土耳其人的残暴罪行。

画中心坐着一位老妇,她惊恐而绝望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旁边有一对希腊夫妇依偎在一起,他们被抢劫一空,几乎没有勇气再面对生活。画幅右边有位倒在血泊中的母亲,她可怜的孩子还爬在她身上寻找乳汁。画中还有拖在侵略者马背后拼命挣扎的少女,有绝望的老人,无力反抗的、惊恐的男男女女。这些被凌辱的无辜希腊平民,同骑在高头大马上趾高气扬的侵略者形成对比,更激起人们的激愤之情。

另外一幅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是《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这幅画描绘的是,萨尔丹那帕勒斯是亚述帝国的末代君主,当他听说自己的军队战败的消息后,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便下令侍卫当着自己的面杀死所有嫔妃和马匹。

面无表情的君主穿着奢华的雪白罩袍躺在华丽的大床上,他的这种麻木不仁与画面中的惊恐、惨烈的屠杀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许德拉克洛瓦最为人熟知的一幅作品,就是这幅《自由领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了,这幅画是德拉克洛瓦为了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一幅画。

这幅画曾经被酷玩乐队当做他们的专辑《Viva La Vida》的封面,可见这幅画在西方文明中的影响之大。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法国正处在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

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

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她旁边一位群众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也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

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形神象为主体,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造就了这样一位袒胸露怀的女子形象,招呼着后方的人民,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头戴弗里吉亚帽,象征着自由,蓝精灵的帽子就是弗里吉亚帽),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追求自由的精神。

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

而德拉克洛瓦也把自己的形象放进了这幅画中,前排那个戴礼帽的男人就是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作的。

阿里·谢菲尔是一位出生于荷兰,后迁居法国巴黎的浪漫主义画家,他和德拉克洛瓦都对弗拉芒画家,尤其是鲁本斯的色彩发生兴趣。谢菲尔也热衷于这种新的色彩表现力,他的作品的主要题材是但丁与歌德的作品。

这幅画是他的代表作——《弗朗西斯卡和保罗的影子向但丁和维吉尔显现》。画作描绘了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个悲剧故事。弗朗西斯卡是保罗的嫂子,保罗的哥哥奇丑无比,而弗郎西斯卡美丽非常,弗朗西斯卡和保罗一起读书,日久生情。叔嫂通奸的事情败露后,保罗的哥哥把他们都杀了。看到他们死后在地狱遭受狂风吹打仍然紧抱在一起,但丁非常感动。

谢菲尔在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了一个坚定的反对皇权的革命者。他曾经创作了六幅以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入侵者的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反抗精神,其中《苏里奥特族的妇女》(The Souliot Women)是最有名的一幅。

据说土耳其军队袭击了驻扎在沙隆果修道院的苏里奥特族人,最后只有60多名妇女逃到山顶上。她们誓死不降,抱着孩子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悬崖。在表现这一悲壮的场面时,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塑造出人物形象和那种目睹亲人被杀时痛不欲生的情态。构图以一种斜三角形的形式烘托出一种不断上升的紧张感。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Bonaparte Crossing the Alps)。这幅画来自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 (Paul Delaroche),他的绘画风格介于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之间,受大卫、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的共同影响,作品造型稳定,立体感强。

蒙娜丽莎

(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心灵回归者心中的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

《蒙娜丽莎》的姿势,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艺术规律问题,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冲击,而是心灵回归者、觉醒者心中的一个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蒙娜丽莎》具有另一种难以说明的象征意义,如佛的坐势、站势、讲道姿势,菩萨的动势,基督的几种象征性姿势:如两手摊开,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这有某种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简单最简单,最轻松最沉甸甸的样式,你无法赞美它,又无法挑剔它,它就是这样,原始的样子,人们只能沉醉其中,而不能有条理地褒贬它。

一切欺骗与神秘都集中在《蒙娜丽莎》身上,而令人们产生一种畏惧。《蒙娜丽莎》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形象,在该幅作品面前,不能说她是女人肖像,她穿越一切无所不见、又视而不见的空洞目光,想躲避是办不到的,而想迎接那目光同样也是枉然。奇异的前额,广阔得失去了一个平凡人的味道,弥漫在脸上的那种神奇表情,似笑、非笑使人们无法相信这是一张现实的脸,而它的存在,又无法使人们的怀疑进行得彻底。《蒙娜丽莎》的表情,像东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样,是非凡人所能做出来的。“蒙娜丽莎”不是因为了什么而微笑,她只是静静地在那,脸上是自然地出现的一种永恒的、无所谓表情的表情。《蒙娜丽莎》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焕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而在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气息。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喜爱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边。直到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万二千里弗(法国金币名),才从达·芬奇的弟子手中买下。从此,该作品被收藏于法国卢浮宫。

1911年8月22日星期二,以游客临摹名画为生的巴黎艺术家路易·贝何德走进了卢浮宫内的方形大厅,他发现,挂《蒙娜丽莎》作品的地方,只剩下四根铁钉。事实上,在星期一的早上,有博物馆的雇员注意到该幅画不在原处,但他们以为是馆内的摄影师把它取了下来,拿到工作室去拍照。博物馆的官员接到通报,《蒙娜丽莎》作品被盗。

盗窃《蒙娜丽莎》的是一位30岁的意大利人,卢浮宫油漆匠温琴佐·佩鲁贾。这位后来被证明患有轻度精神病的民族主义者早就处心积虑地想把本国的国宝迎回家。1911年8月19日,他装成游客进入卢浮宫参观,并找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展室躲了起来。等到夜静无人的闭馆之时,他才现身潜入《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轻易地解除了安装的玻璃罩,取下画像,来到一个小门,破坏了门锁后逃之夭夭。 [22-23]

直到两年后的1913年11月29日,佛罗伦萨古董商阿尔弗雷德·杰里收到一封署名“列昂纳多”的信,他声称要把画“归还”意大利,前提是必须支付他5万里拉的费用,并暗示他是受爱国心的驱使,产生了归还被外人盗走的意大利国宝的愿望。他们接头后,杰里通过对照手上原件的照片,以及原画上的龟裂纹(即颜料上的裂纹,往往被当作画的“指纹”来鉴别真伪),结果证明这正是《蒙娜丽莎》真品。很快,他说服“窃贼”回酒店等候奖金,然后就报了警,将这位原名叫温琴佐·佩鲁贾的窃贼抓获。最终,窃贼仅仅被判了一年零十五天的监禁。意大利议会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之后,将《蒙娜丽莎》画作送还给了法国。

法王路易十四

胜利女神

这是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姬像》。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艺术宝库——"卢浮宫",是镇宫三宝之一。

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姬像》。

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

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19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苍茫大海。

这尊雕像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目前的历史沧桑色。

《大宫女》 (La Grande Odalisque)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于181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作尊崇严谨的古典风格,以头包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的奥斯曼帝国的宫女为主题,画面上,裸体的宫女背对画面侧身倚躺在软床上,正回眸望着画外,表情沉静、木然,具有古希腊雕塑般的美。最令人称道的是她那略显夸张拉长的背部,刻画细腻,美艳绝伦。整幅画面散发着美轮美奂的异国情调。

《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是法国的雅克·路易·大卫于1806年至1808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以下简称《加冕》) 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大卫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 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

这幅画不愧是大卫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 萨宾妇女的调停》-1799年 雅克·路易·大卫

《爱神和普赛克》是法国画家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于1817年创作的布面油彩画

《爱神与仙女普赛克》赏析: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中有关厄洛斯与普赛克的爱情故事。画面所描绘的是一座古希腊宫殿里,床的左右各陈设着雕刻精致的烛台和座椅,烛台的上方挂着普赛克的花环和竖琴,座椅上放置着爱神厄洛斯的弓箭。深暗凝重的背景衬托出普赛克那优美丰腴的身躯,她那酣睡甜蜜的神态使画面洋溢着安逸宁静的气氛。而厄洛斯正在下床,飞离之前再次回望睡梦中的爱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