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王大训美学」《人类的艺术》(八十三):夸张与变形

时间:2022-12-29 15:01:08 来源:鉴味人生

大家好,「王大训美学」《人类的艺术》(八十三):夸张与变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节 夸张与变形:突显与放大效应

在一切表现方式中,夸张与变形最具适应性和普遍性,如果说比喻只是文学的手艺,那么夸张与变形,则是属于一切艺术形式的普遍的技艺。要弄清其中的缘由,同样需要从其心理原理和其表现特质上来理解。

我们发现,无论是夸张还是变形实际上都是表现者与表现对象的一种存在关系,存在对象只有一个,但我们与它的存在关系却是无限多样的,正如世界只有一个,我们与它的存在关系是无限多样的一样。我们心中的内境世界是移入的,其在心中所成的象形都是对象与我的特定关系,一片树叶,远观则小,近视则大,通观则微,细视则真。从此意义而言,放大者不过是近视而细观的结果。文学、绘画、摄影摄象都有特写之说,所谓特写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对某一对象的近视与细观的结果。文学家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写其身材、轮廓、服饰和姿态,为一般性的描写,为远观,可是如果进一步描写此人的五官、肤色、眼神和表情,则为特殊性的描述,为特写。如果是摄像,摄像师用摇拍的方法摄取正在游行的人流,为一般性宏观性的摄取,为远摄,而如果将镜头推至一个正在挥动拳头呼喊口号的愤怒的男子,再推至他的面部,为微观性的摄取,为特写。如果是摄影师,当他对着远处的一处荷塘拍摄时,他得到的是满塘婷婷的阔叶,摇曳的花朵,为宏观性摄取;如果他走至荷塘边,对着某一朵荷花,得到的是荷尖上的那一只蜻蜓,为微观性摄取,为特写。画家也然,画大漠驼影,画崇山峻岭,画草原蓝天,为宏观性表现,而画一泉一瀑,一树一鸟,一花一虫,则为微观性表现,为特写。

由此不难发现,宏观性与微观性表现的实质,是人与对象之物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远观远眺可以广阔,而近观近视却可以细腻。近视者为凸现,为特写,亦为放大。远看星空,是闪烁的星斗,而实际上它们都是如太阳的星球,太阳所以大如灯笼,是我们与其只有一亿四千九百万公里时所观照的具象,银河系的星光如隐约的大河,则是我们与那数千亿颗恒星相距数千数万亿公里所看见的具象。常眼看月亮是一面发光的镜子,是我们与之相距三十八万公里所看见的具象,而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看到的是凹凸的月面和隆起的山峰,是放大的结果,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看到的是与地球沙海一样死寂的大陆。人的眼睛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的摄光镜,远视者为缩小,近观者为放大,而艺术表现中的夸张正是建立在放大效应的基础上的,是表现者与其所表现的对象的一种近距的观照。或者说是近观感受基础上的选择性表达和表现。

我们在看哈哈镜时所看到的自己的镜象,是放大的也是变形的,唯其如此,才可以产生幽默而滑稽的观看效果。这样的效果,正是艺术家常常所需要的。我们可以看到,放大与变形是相得益彰的。因为近距,镜中之我是被放大的,我的一只鼻子常常大过半边脸,一只嘴巴大得有如一口钟,我的腿可细如指小如手,我的头则可以大如身宽如背。而这一切,都是放大与变形的效果。

这样的效果在艺术表现中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只要想一想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果戈里的《死魂灵》、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想一想后现代主义的,以夸饰见长的绘画雕塑作品,想一想相声、小品和漫画的效果就可以理解了。在上述作品中,其所表现的对象都以变形和夸张见长,《唐吉诃德》、《死魂灵》中的人物性格是夸张的,也是放大的,《百年孤独》中的景物和人物,是夸张的也是放大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之绘画和雕塑在表现对象时,往往如哈哈镜一样,得其一而不及其余,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如此;相声和小品在表现人物心理和语言行为时,极尽夸张凸现之能事,以强化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如此;漫画得其一而不及其余,极尽夸张凸现放大之能事,以强化其表现力和讽刺力,以增进其幽默与滑稽是如此;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所表达表现的性格、心理和行为更是如此。

所谓特写,实际上是人类在观察对象时的一种聚焦效应,因为要看清要看细某一对象,所以要聚焦,而聚焦的过程即是得一而不及其余,是排除其余对象物之或光或色或形或声味等等的干扰,而全神贯注于某一域一处一点,关注于某一种光色形声味感等。这样的情形是排除也是选择,是向对象的接近,是近取近觉,以求其细,求其微,求其真。摄影有聚焦,摄像有聚焦,视物有聚焦,属于此,舞台上聚光灯下的人物凸现,缘于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