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艺术赏析:波兰战争与动荡时期的绘画

时间:2021-11-19 09:45:19 来源:

波兰战争与动荡时期的绘画

波兰地处欧洲南北及东西交通干线的交汇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带给它机遇,也使它成为曾经饱受战乱并经历过重大历史变迁的国度,然而波兰的艺术却在这样的环境下绽放出独特的光辉。作者赴波兰研修期间,参观了主要博物馆以及美术馆所收集的有关战争或波兰战后题材的绘画艺术资料,以波兰动荡时期的绘画艺术为线索,讨论波兰描绘战争的绘画名作以及战后的社会对波兰绘画艺术的影响,并就战争前后波兰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变化进行分析。从波兰历史绘画当中可以读到国家动荡期间艺术家渴望通过绘画来使人民铭记波兰历史的责任感,以及战后艺术家们历经磨难所转变的审美意识及创作情绪。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波兰艺术

波兰是一个历史上饱经战乱的国家,对于波兰来说,战斗的使命从不仅仅止于军队,人民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波兰的艺术家们亦如此。波兰艺术家们在民族责任感以及他们固有的民族传统绘画技巧之间实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让波兰绘画虽然历经战乱和变革,却始终拥有个性鲜明的魅力。

blob.png

杨·斯特卡和沃伊切赫·科萨克 拉兹瓦维卡战役全景图(局部) 布面油画 1893-1894年 弗罗茨瓦夫拉兹瓦维卡战役全景图博物馆藏

笔者在研修期间对波兰各省市重要博物馆进行了考察。20世纪前的波兰历史绘画藏品最为丰富的是华沙国家博物馆、波兹南国家博物馆以及卡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而当代艺术绘画藏品最为丰富的是罗兹艺术博物馆以及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的分馆。

18世纪最后几十年是波兰启蒙运动时期,波兰尽管推行了一系列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措施,也无法扭转陷入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国家走向崩溃的命运。但18世纪末,由于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对宫廷内外艺术的大力支持,使得波兰的艺术迎来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国王下令建立了现代艺术机构,如国家博物馆和美术学院,还吸引了一批杰出的海外艺术家。19世纪波兰的绘画艺术本身的功能性、赞助人和观众都发生了改变——这个时代年轻的观众们对于曾经波兰的历史遗迹、自然和风俗很感兴趣,一些抱有爱国热情的艺术家们也渴望通过艺术来告知人们他们所生活的故土的历史和正在被一步步瓦解的民族文化。这些需求带来了历史画、风景画、肖像画以及风俗画的繁荣。

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领域是历史画,与通常意义的历史画有别,涌现了一批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历史,含义更为深刻、表现力更为强烈、更加动情地描写波兰过去的画作。19世纪波兰的艺术创造力异常繁荣,波兰人民从动人的诗歌、美丽的本土风光、昔日辉煌的记忆、民间的艺术传统以及肖邦的音乐中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艺术支撑下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最终存续下来,并在20世纪得到重生。

1918年波兰终于恢复独立,遂成为波兰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大多数艺术家将艺术的目标视为创建现代国家风格,将当前艺术潮流同民间艺术相结合,意在向世人表明:波兰是一个有着傲人历史传统的现代新兴国家。各种不同先锋派潮流的艺术家们尽管在理念和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都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的渴望”。

在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波兰带来重大损失,包括艺术领域。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期间作品,它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延续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情绪在波兰艺术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众多的优秀波兰艺术家也因为带有这种悲剧情感的作品而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波兰与战争相关的重要绘画

及艺术家

马特伊科是波兰历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直到今天的波兰艺术依然被他这种复杂的,传递历史的、哲学信息的,具有民族性和寓言性的绘画所深深影响。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马特伊科的所有作品惯有的主题,就是他“对波兰以往强大和荣耀的回忆,希望没落和战败的波兰能够忆起并重新找回昔日雄威。”他代表了一批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昔日民族辉煌的骄傲,也有对复杂现实的扼腕。对于面对国家沦陷的波兰群众,他的作品又给民族神话做了一个标准,成为民族定义的组成部分。马特伊科早期作品通过描写波兰沦陷等屈辱历史的画面来表达痛心疾首和渴望民族富强的态度在当时常常引发一些争论,也许人们本能地不愿看到这样的画面,于是马特伊科在坚守自己创作原则的基础上逐渐改变了创作方式,在后来的创作中多在赞颂民族历史中辉煌的一页,所以他的画迎来越来越多的赞誉,并享有了民族预言者的地位。

亚采克·马尔彻夫斯基师从杨·马特伊科,同样是波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作品也常常带有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他作品的第一阶段经常表现波兰放逐者的凄苦生活,而后期这位画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象征词汇,把古希腊神话波兰化,他不仅仅把喀迈拉和福纳斯等神话形象放入画面当中,还加入了波兰的历史故事作为背景。画中常出现半兽人、强壮的精灵或者天使等宗教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并用这些人物来隐喻波兰民族现状。马尔彻夫斯基怪异的、夸张的作品是民间艺术和反古典艺术的大胆结合,是波兰现代主义的典型例子。

在波兰历史上描写战争相关主题的著名画作中,不乏以宏大的规模表现战争场景之宏伟的作品。《拉兹瓦维卡战役全景图》就是其中之一。长120米,高15米的360度的全景图描述了1794年的拉兹瓦维卡战役。这幅画由艺术家杨·斯特卡和沃伊切赫·科萨克历时一年共同完成,由于历史原因,这幅巨作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波兰展出,而现在,则是弗罗茨瓦夫最值得骄傲的景观。这幅波兰著名表现战争的绘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圆形大厅展示的360度全景,它是19世纪大众文化的遗迹之一。

除了描写战争场面的作品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后的一些波兰艺术家,常常以艺术武器来谴责战争的残忍和恶性后果。安杰伊·莱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被认为是波兰20世纪最被重视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影响深重的艺术家。在战争后他的作品从色彩、形式以及主题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消极化。《处决》系列作品悉数纳粹德国给欧洲世界带去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二战前后波兰艺术家

作品情绪的转变

波兰历经的灾难性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无处不在,所以它带给艺术家的创伤也不仅浮于肉体表面,而是内心无形的恐惧与压抑。艺术家在这个时代中看到的主要部分就是悲伤。同时,因为艺术家本身具有的夸张的本能与过度的幻想,这种悲伤的特征运用到作品中,使作品风格更加地阴暗。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以及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艺术家们无法从事艺术工作,即便战争结束,也足以让经历战争的有些艺术家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精神气候处于痛苦之中。这些苦楚的情绪会改变艺术家们原本对色彩和艺术作品的审美态度。

笔者在华沙国家博物馆以及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中,对比了自1930年左右到之后近一个世纪的绘画作品,发现这段时间的部分艺术作品中存在色彩晦暗且相对单一,人物表情冷漠或悲伤等表现形式上的共性。群众的审美趣味也是当时艺术家倾向于表现苦难与悲伤的一个重要原因。简而言之,在经历过“二战”之后,波兰表现悲伤和消极态度的艺术作品比例显著提升,是由于在战争期间艺术家们所感受到的精神气候以及在这种苦难的精神气候下,艺术家认为一些黑暗的、消极的甚至丑陋的画面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绪,从而改变了之前的审美意识和对艺术中“美”的态度。

在访问华沙国家博物馆期间,笔者受邀观看了一些没有被公开展出的战争期间馆藏作品,多为速写。这些画技法单纯,却张张透露出浓浓的紧张感和深深的恐惧。即使在“二战”之后依然可以看到类似的情感在波兰的艺术作品中体现。

华沙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彼得·瑞普森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表示,在战争期间的艺术,除了以上消极的透露悲观、绝望的呈现状态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虽不是主流,却偶尔存在的艺术现象,就是艺术家会将对和平和美好的幻想与希望从作品中体现出来。但这种现象在波兰的艺术中并不多见。

为多方面搜集经历“二战”的艺术家作品资料以对比其前后审美意识的转变,笔者采访了波兰罗兹艺术史专业教师阿格涅什卡·索维尼斯卡、艺术史专业博士,华沙博物馆当代艺术部主任安娜·曼尼卡,她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创作风格受“二战”影响最为强烈的两名艺术家——罗兹著名的波兰艺术家瓦迪斯瓦夫·斯彻明斯基以及约纳什·斯坦恩。

战争与动荡时局

对波兰绘画影响的分析

以马特伊科为首的历史画艺术家们研究的是波兰辉煌的过去,无助的感觉在现实面前尤为明显。这些具有民族主义情节的作品使波兰人民看到了民族艺术的希望,成为波兰艺术不朽的篇章。波兰的历史画被重新定义,马特伊科为首的历史画家们,用从辩证角度看待波兰历史的方式去替代从前历史画只是单纯重塑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历史事件。爱国主义体现在历史画当中,亦体现在风景画当中。以约瑟夫·切尔曼斯基为代表的风景画大师用作品传递了对祖国和祖国风光的热爱。

艺术家对于世界与精神生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于艺术的表达。这种影响超过了理想观念和创作规则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脱离了政治单一指导原则的束缚后,波兰艺术家们的作品将战争的冲突、残酷以及创伤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诠释出来。《巴士》是波兰艺术家布罗尼斯瓦夫·沃依切赫·斯坦恩的后期作品之一。他的战后作品常常残酷地揭露社会现实,关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非人性化,也描绘了不断扩大的工业化导致的恶化的生活条件。

1930年出生在华沙附近的波兰女艺术家马格达莱纳·阿巴卡诺维奇经历了“二战”后,作品以描绘残缺的身体和面部受到了世界的瞩目。最值得一提的艺术家是以黑暗和恐怖的画面闻名世界的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他的作品多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腐烂的、黑暗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

第二次世界大战输入波兰艺术家思想中死亡与恐惧的信息往往会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被同等甚至放大地显现出来,这种无法复制和模拟的情绪使一部分比例的波兰当代绘画具有沉重消极却又凄美的性格。

在战争压力下,尤其在受精神压迫的时期,波兰的绘画中经常出现一些例如鸟、马的动物形象。对此华沙国家博物馆的一战前艺术部门的主任阿娜塔·百莉和助理安娜·克拉扎克在笔者的采访中解释道,这些动物,尤其鸟类是经常被艺术家使用的自由的象征。这些动物化身象征自由的符号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尤其19世纪描述华沙自然景观的作品和部分浪漫主义的绘画中常有飞鸟,如亚采克·马尔彻夫斯基的《圣艾格尼丝》,以及当时著名画家约瑟夫·海默斯基的《鹧鸪》——画中饥饿的无家可归的鸟儿象征了当时德国侵占波兰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的向往自由的波兰人民。艺术家们将希望寄托在画中的动物身上,渴望民族的解放,也渴望人民的自由。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