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相比政治 思想才是历史的主角吗「个人政治思想存在问题」

时间:2023-01-03 11:09:06 来源:时间玫瑰花

大家好,相比政治 思想才是历史的主角吗「个人政治思想存在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比政治,思想才是历史的主角

文:彼得·沃森


导语:以思想史为名的著作很多,但是,只有彼得·沃森,敢于不加任何限定,直接以“思想史”来命名自己的著作。


过去种类繁多的思想史著作,反而让思想史的面目,愈加混乱和模糊:究竟什么是思想史,它与哲学史究竟有何不同,又与一般历史有何关系?而这一问题,关系到思想史的价值,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读“思想史”。


而彼得·沃森,用一部书,以一人之力,重新定义了思想和思想史。


▲彼得·沃森



在人们看到我写的书时,往往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或者其中一个:思想是如何吸引你的?思想史究竟是什么?思想史与政治史之间有无关联?


而其中最后一个,关于思想史与政治史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其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蕴含在前两个问题的回答中间。



▌思想史:与正统历史有何不同?

常规或者说正统的历史要么由那些与政治、军事、人口变化、人口统计和气候变化有关的事件构成,要么由迁徙、探险或贸易模式构成,要么就由战争、政变、条约、贸易协定、选举、名人生死及王朝统治构成。


这些事件并无关联,仅仅通过时间串联起来——人们或许会争论这些事件为什么在彼时发生,但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上并无争议。

但历史不仅仅关乎“外部”事件,不仅仅只有这些在现实中或战场上,在高墙阴影下或宫殿城堡里,或是在港口、河流和教堂中所发生的事件。


历史同时也是由想法、思维、观念、观念变化以及思想组成的。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后者不如前者那么显而易见,没有确切的时间,但应该说是同等重要的。

这正是思想史的魅力所在,思想史便是梳理出,哪些思想曾经影响历史进程,进而分析其原因,发现思想的年表与明确的历史事件年表有着显著的不同。


思想史不仅为历史学家,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摆脱常规年表和既定叙事,用创造性和富有成果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机会。这是检视历史的另一种方式。而我认为,这就是乐趣的来源,探索之乐的来源。



我想接着补充一句,思想史,或者说由思想构成的历史,绝非是抽象或枯燥的。事实上,关于曾经发生在人们头脑中的“内部”变化,都表明了这些“小”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


我介绍了许多我认为引人入胜的“小”思想,但是它们很少被纳入传统史书中,尽管它们不可或缺:


例如,是谁、什么时候开始把年代划分成公元前和公元后?为什么把圆周分成360°?加号和减号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运用到数学中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自杀爆炸的时代,那些人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相信死后能在天堂获得一席之地,天堂这种奇怪观念是从何处获得的?是谁发现了大冰期,它是怎么、又是为什么出现的?


本书的目的便是去明确和讨论那些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思想和发明。



▌决定思想史的三大观念:灵魂、欧洲、实验

思想史并非新生事物,我也不认为它是新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们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划分思想史,而且应该说也做出了一些不同的解答。通过一些例子我们就会知道,一旦脱离了常规历史日期的限定,就会发现其中的各种可能及其灵活性,有助于我们采取新方法来解读历史。

我还要补充一点,过去出于某种原因,很多人用三分法来看待思想史,比如三大思想、三个时代或三项原则。这种方法很有意义,至少可以暂时用来理清思路。


例如,十六世纪的法国政治哲学家让·博丹将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东方民族史、地中海民族史和北方民族史。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三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如培根所说:“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项改变了文学,第二项改变了战争,第三项改变了航海。”


▲弗朗西斯·培根


但我觉得最终决定了思想史的结构和主旨的最重要的三大思想分别是:灵魂、欧洲和实验。接下来,我将依次进行简要的讨论。


◎灵魂:向内寻求更好的自我


首先是灵魂。我们知道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早期人类就有了最初的“来世”观念。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了为想象中的“下一个世界”准备的陪葬。而灵魂的关键要素就是不朽。


环顾四周,早期人类可以找到不少关于来世、死亡和重生的证据。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消失并再现。每一年树叶落光之后,春天又长出新芽。来生清楚地暗示着某种死后的存在,这就是英国历史学家和神父布兰登所说的人类“最根本的概念”:灵魂。


不朽灵魂的现代概念来源于希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毕达哥拉斯。例如早期希腊人认为,人的本质由三部分组成:身体,与生命原则一致且位于头部的灵魂及所谓“心灵”或“意识”,以及位于横膈膜或肺部的精神。活着的时候,精神被认为是更重要的,但死后无法延续,而灵魂则可以继续作为幻象,以身体的幻影出现。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以后,这一区分方法便不再适用。此时灵魂被认为既是本质的自我、意识的所在地,又是生命的原则。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认为灵魂有着神圣的起源,因而得以不朽。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和柏拉图都相信轮回和灵魂转世,即灵魂可以在其他动物,甚至植物中重生。


有些人可能对将“灵魂”列入历史长河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有些不解。“神”的思想难道不是更具影响力,也更加普遍吗?何况二者的含义也多有重叠之处?


当然,历史上的“神”向来就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仍然如此。但同时,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灵魂都是比神本身更具灵活性的思想。

一个理由是,虽然并非所有宗教都信奉来世,但关于来世的概念为“灵魂”思想的重要性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来世,灵魂等存在形式的很多内涵都将无从谈起。


对有组织的宗教而言,用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人的思想,宗教权威因此得以行使特别权力。当然“灵魂”的思想一方面在数百年间丰富了人的思想,但同时也限制了思想和自由,阻碍和延缓了进步,让无知的凡夫俗子俯首听命于受过教育的知识阶层。

还有另一个不同的理由说明了为什么灵魂这种思想如此重要,至少在西方如此——可以说比“神”的思想更加重要和丰富。


简单来说,灵魂的思想比“神”的思想更具生命力,甚至在发展中超越了神和宗教。因为即使那些不信教的人,或者说连那些不信教的人也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灵魂以一种形式多变,但不时进行自我复制的方式显示出其持久的影响力。这是思想史的伟大主题之一,是人类不断的“向内转”,一种持续不断的“深刻”挖掘内心的努力。


灵魂不仅存在于最早期的宗教,它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黑暗的中世纪,一直都延续了下来。而且最重要的是,当世俗化的时代来临,神的观念开始摇摇欲坠,灵魂的观念却没有经历相似危机。


我们仍在寻找更好的自我,这种努力延续了下来,在浪漫主义里,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里,内在世界的主题贯穿整个历史,或以至少不逊于此的势头贯穿了19世纪。



◎实验:奠定现代社会的坚实基础


我认为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实验。实验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方法,也是某种权威。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应用实验方法的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约1186-1253)就是中世纪的一个权威。


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在巴黎学习过神学,最为人所知的经历是曾经担任牛津大学校长。但同时,可能也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实验方法。(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中国的汉朝,以及公元九世纪的巴格达都曾进行某种形式的实验,但未能得到系统的发展。)

格罗斯泰斯特的主要贡献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发展了“归纳法”和系统测试。他认为,探索的第一阶段是要将探讨的现象分解成其包含的原则或要素,也就是归纳。分离了这些原则或要素之后,就需要进行系统地重组,以建立对现象的认识。


他以彩虹为例,首先观察它如何在天空中出现,如何在被磨坊的车轮、划艇的木桨、嘴里喷出的水所溅起的水雾中出现,以及如何在阳光透过装满水的玻璃瓶时出现。这最终帮助弗赖堡的狄奥多里克发现了关于光通过球状水滴产生折射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系统的、分析性的实验方法的首次出现。

从医学创新、印刷及各种媒体、旅行科技到工业流程,现代世界的几乎一切都来源于基于观察、实验和演绎的科学创新。对这一点谁能否认?谁又能否认在民主化的宏大进程中由科学创新所带来的社会政治自由?实验法作为独立而理性的(因此是民主的)权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是实验的权威性,科学方法不受个体科学家地位或与上帝或国王亲近关系影响的独立性,以及借由各种技术呈现、加强和共享的可能性,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



◎欧洲:联结宗教与科学的枢纽


这就引出了可能是思想史上最有趣的问题,也是我要谈的最后一点,而这一点恰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密切相关。那就是:为什么一直落后于伊斯兰、印度和中国文明的欧洲,或者说西方,到了中世纪中期之后开始领先?

公元十世纪,著名的阿拉伯地理学家马苏第曾这样描述“乌鲁发”民族(这是当时的穆斯林对欧洲的称谓):“他们缺少温暖的体液,身材高大、性情粗野、举止粗鲁、理解迟钝、笨嘴拙舌……越往北去越愚蠢、恶心和粗野……”


比他稍晚一些的同事,西班牙穆斯林城市托莱多的法官赛义德·伊本·艾哈迈德对欧洲也没什么好印象。


1068年,黑斯廷斯战役结束两年后,伊本·艾哈迈德用阿拉伯语写了一本关于民族分类的书,认为八个民族在知识方面贡献最大,其中包括印度人、中国人、波斯人、希腊人、埃及人,当然还有阿拉伯人。与之相对,北欧人“未能发展出科学,更像野兽,而不像人类……他们缺乏理解上的敏锐和智力上的清醒……”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西方”实现了反超?在书中,我探索了几种可能的答案。


李约瑟认为,在此前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都不及中国稳定,因而这一地区发展滞后。欧洲贵金属蕴藏量低,由群岛构成的地理布局(伊比利亚、意大利、希腊)形成很多自然边界,于是变得更加民族主义。


除此以外,由于字母书写体系的灵活性,导致不同部落和群体相对容易发展出互不相通的语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与中国统一文字不同)。所有这一切使欧洲反复陷入冲突,因此落到了后面。

但随后两项来自中国的发明登上历史舞台。首先是马镫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骑士阶级的力量,产生了封建主义。其次是火药的出现,由于火药削弱了骑士阶级的力量,导致欧洲的封建制度被摧毁。

根据李约瑟的观点,在西方,随着封建主义日益衰落,商人阶级开始出现,这与科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可是在中国并没有发生这一切。中国是一块更加稳定的大陆,帝制传统更加稳固,因此尽管出现了众多发明,封建制度最终被“官僚封建制度”或者说“官僚统治”取代。


《思想史》第三部分描述了欧洲在科学、神学、艺术和政治等思想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的时期,也就是一千年前。这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欧洲在中世纪中期如何以及为何得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或者我们认为如此。但看看周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西方的产物,核技术是西方的产物,电视是西方的产物,现代资本主义这一西方思想席卷全球,超过了苏联的替代方案。大多数世界级的体育运动都来自西方。



▌为什么要读思想史?

最后说两点。思想史与政治史之间有何关联?我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但未必是一目了然的。或许你们中有些人职业生涯刚刚起步,可以在这一领域做出些成绩。


各种影响和联系确实是间接的。宗教战争推动了现代国家的建立。文艺复兴既与个人主义有关,也(因此)与艺术有关。科学与民主经验有关,也和技术有关。工厂的出现带来空前的繁荣,也造成空前的痛苦与贫穷。思想史在几个层面上同时展开,有时我们无法确知下一步会是什么。




最后,我听说简史类图书在今天的中国比较受欢迎。但是我想给大家提个醒。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在任何特定领域有所创新,都必须首先精通那个领域,除了掌握细节以外,没有捷径可走。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书不同于简短浅显的思想史导读。


我希望能提供相当体量的知识,帮助读者在各自领域开拓创新。只有对前人的工作了然于心,才能明确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创新点。这也就是西方所谓的“经验之伤”。

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中国找回其鼎盛时期在思想史上所扮演的创造性角色,如同一千年前中世纪到来之前曾经发生的那样,如此足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