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书画装裱工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

时间:2023-01-08 13:01:22 来源:纳才文化传媒

大家好,书画装裱工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藏大书画院~藏大书画传媒

在装裱出现的初期,确切地说,装裱还只能算作是一门工艺,它是为了加固、装饰书画作品、丝织饰物和书籍等而出现的一门独持的传统工艺,其加护书画的实用目的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

可以说,装裱是书画创作的继续。俗语中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傅抱石先生在《裱画难》一文小说:“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之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装裱是最终完成书画作品的一个主要步骤,其品式的构成与镶料的色彩被作为构成整件作品的要素,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圆心一起构成完整的作品体,因此,装裱品式的设计及镶料色彩的应用,会对作品最终品位的定位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从艺术学角度来对装裱进行考察,那么,裱件的品式设计、镶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以及古旧书画的修复等项目,最能体现装裱者的艺术素养、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装裱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除了不断完善各种技术技巧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品式的设计与镶料材料的使用上,在一代代装裱艺术家不断的探索中也就创造出了灿烂的书画装潢史。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中曾提及:“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说明南朝刘宋时期装裱技术已经过关;另据记载,“炀帝内府所藏书画,装裱极为华丽”。说明隋唐时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去关注裱件外表的“华丽”,毫无疑问,裱件镶料的精美与瑰丽、式样的华美与气派等内容,已经开始进入了时人的视野,书画装演的艺术水平也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得以全面提高。至宋以前,装裱艺术主要以宫廷装裱作为主流,多依据《锦谱》来选择镶料,十分讲究,可谓尽华美瑰丽之极。从整个装裱发展史来考察,书画装裱艺术成熟期发生在宋代,以北宋的宫廷装裱所特有的形制——“宣和核”为标志,这种品式至今仍被沿用着。

再者,装裱被称为艺术,与从事这一行为的人员组成也不无关系。我国古代的许多艺术都出自普通劳动人民之手,其中亦不乏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但书画与装裱与之不同,它本身就是文人雅好之事,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范晔终生为官,同时又是史学家,喜书画、爱收藏;张彦远本人也博学,工文辞、善书画;宋代米芾则是北宋四家之一,尤善书画,当时有如此顶尖文人艺术家直接亲手参与,装裱决不会是一件俗事。有了他们的参与,装裱很自然地就会带上文人的艺术气息,由于融入了文人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与艺术追求,这无疑增加了装裱艺术内涵,使画与裱得以完美结合,有利于创造出高雅的装饰意境。

装核发展到了今天,人们都认为,它对书画作品具有美饰和保护的双重作用,以便于悬挂欣赏和舒卷收藏,应该说,这一点仅仅是对于一般书画作品或较新的作品来讲的,而对于历史上珍贵的书法、绘画作品及书籍来讲,其美饰作用就远不如保护作用更为重要。珍贵古籍流传至今,其中可能会受到许多人为的和客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精良装裱的保护作用是被公认的,“画赖装池以传”是一个事实,因此,明代周嘉胄主张装裱应该“朴于外而坚于内”。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 “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书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通过记载我们知道,张彦远像关注自己的生命一样关注着古代名家书画的命运,他对“不解装褫者,随手弃损”的行为感到十分痛惜。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考。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刚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其见地若此,不为虚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