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彩绘陶「彩陶作品」

时间:2023-01-11 12:29:19 来源:器晤

大家好,彩绘陶「彩陶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彩陶之旅|《丝路彩陶》总序

器晤 3N3N


我们拥有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宝库中满藏缤纷的彩陶。彩陶的美妙、古老与神秘,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自从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彩陶以来,中国彩陶发现和研究的历史,迄今已近100年了。截止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含有彩陶的史前遗址已有数千处。中国彩陶遗存之丰富,延续时代之久,谱系之复杂,内涵之深刻,为新旧大陆所罕见。

仰韶文化彩陶盆

(陕西西安半坡)

黄河流域是中国史前彩陶文化孕育、发展,并走向辉煌灿烂的中心区域。至少在距今8000年以后,彩陶文化的萌芽在陇东高原的渭河流域破土。

最早的彩陶出自黄河支流渭河上游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下层,属于前仰韶时代,这类遗存被称为白家村文化(也称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等)。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势,白家村文化之后当地兴起的半坡文化,揭开了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发展繁荣,并开始向外拓展和传播的历史序幕。

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中国史前的彩陶艺术出现浪潮式传播。这种传播是随着庙底沟文化大规模的文化扩张开始的,庙底沟文化影响远及东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北部河套地区的阿善文化和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还有南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这样广大的地域内都发现过一些具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这是很大的一次艺术浪潮,波及的地域非常广阔,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开始形成,开始走向成熟。


庙底沟文化彩陶

(甘肃甘谷西坪)

庙底沟文化彩陶

(陕西华县泉护村)

庙底沟文化彩陶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

公元前3000年前后,史前艺术进入转型时期,彩陶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始出现某些衰落的景象。距今4500年前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过渡,持续发展、繁荣了3000多年的彩陶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陆续消亡。

公元前3500年前后,黄河支流渭水流域向西的一侧,彩陶文化开始走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马家窑文化人群将中国彩陶文化推向新的鼎盛阶段。马家窑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之后,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西北地区的彩陶文化西渐的步履加快,在西北大地彩陶文化历史的大潮中,掀起了东落西起的波浪。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河湟谷地、河西走廊的甘青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在齐家、四坝、董家台、辛店、卡约、唐汪等考古学文化或类型中,彩陶依旧是其文化特征中重要和显著的构成因素。

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彩陶文化西传进入新疆的天山地区,沿天山山脉自东向西传播。天山地区的彩陶文化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哈密盆地有前后相承的哈密天山北路文化(或称林雅文化)和焉不拉克文化,吐鲁番盆地有前后相承的洋海文化和苏贝希文化,天山南麓一线有察吾呼沟文化,伊犁河流域的有穷科克上层文化(或称伊犁河流域文化),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



春秋—西汉初彩陶壶

(新疆沙湾大鹿角湾)

始源于渭河上游的彩陶文化,向东、北、南传播,对黄河中下游,中国北方大部,包括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传播至河西走廊西去的彩陶文化,继而西传进入天山地区以后,在天山地区又绵延了近两千年。汉代以后,伊犁河下游西天山地区的巴尔喀什河以东以南,中亚的七河地区、费尔干纳盆地,被称为所谓塞-乌孙文化中,亦见有东来彩陶文化的孑遗。直到此时此地,以大半个中国为舞台、结构恢宏的彩陶艺术的历史剧,最终拉上帷幕。

中国西北地区彩陶,自渭水陇山的白家村文化开始,到西天山伊犁河下游终止,前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在如此大时空范围绵延的彩陶,在中国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彩陶超时空传播的动能,与彩陶的内涵有关。彩陶纹饰是表述信仰的符号,而传播的过程就是信仰认同的重要途径。

关于彩陶纹饰象征寓意的解释,见仁见智。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中国彩陶文化,需要设身处地站在用史前人类或者说原始思维的角度去审视。史前的原始思维,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广泛相信灵魂、神灵的存在,普遍存在着对灵魂、神灵的信仰崇拜,神灵信仰崇拜是原始艺术创造与传播的根本动力所在。

我曾经认为,考察中国古代艺术史,大体以两周之间为界,分界之前的艺术关乎神界与灵境,表达的是幻象,主要的目的是娱神;分界之后的艺术是关乎人本与自然,主要目的变成了娱人。这是一个总体上的概括,是艺术创作的主导动力之所在,当然前后不同阶段的艺术,并不存在能够截然分开的鸿沟。我们考察史前彩陶艺术的象征意义,必须由信仰入手,不然是很难深入的,也是难得其解的。

中国史前的艺术,前后出现过三次艺术浪潮,这三次浪潮具有共同的主题,是都在造神运动中涌起,也都发展为非常成熟的艺术。

第一次艺术浪潮出现在距今8000年前上下,表现形式为分布在江南一线的白陶艺术。第二次艺术浪潮出现在距今7000~5000年间,表现形式是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彩陶艺术在西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地区,延续的时间更晚一些。第三次艺术浪潮出现在距今5500~4000年间,表现形式是以良渚文化为主的玉器艺术。

这三次浪潮中一脉相承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用阳纹和阴纹相互衬托,表现神秘的信仰主题。掀起三次艺术浪潮的远古先民,创造了极其隐晦和抽象的符号象征体系,将对不同神灵的崇拜信仰,表现在自己独特的艺术旗帜上。史前三次大的艺术浪潮,彩陶艺术尤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艺术的产生。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历史时期的历史那样,彩陶以其独特的隐寓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大半个中国史前的历史,尤其是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彩陶文化,始终处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动态变化和联系中,每一个区域的彩陶文化都是整个中国彩陶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史前彩陶文化有始有终,构成了欧亚大陆东部彩陶文化完整的谱系结构。不同时代的彩陶文化前后相承,不同区域的彩陶文化互动影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谱系结构内部,存在密切的联系。要理解中国西北彩陶文化,就要站在彩陶文化经历的整个历史时空,进行历史性的俯视,对中国西北彩陶有整体和结构性理解,区域彩陶文化所具有历史的意义,才能突显出来。

为着更好地研究彩陶,我们对于彩陶宝库里的宝藏应当有深入了解,所以资料的收集整理刻不容缓。这次刘学堂先生牵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彩陶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整理,这是一个体量浩大的学术工程,也是很有意义的学术工程。此前虽曾出版有《中国彩陶图谱》、《青海彩陶》、《甘肃彩陶》、《黄河彩陶》、《史前中国的艺术彩浪潮》等彩陶图册和研究著作,但多是独立区域性彩陶精粹汇集图册,少量为区域性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彩陶遗存又有了许多新的重要的发现,彩陶资料越来越丰富,也亟待整理。系统和全面地介绍近百年以来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包括新疆天山彩陶的大型丛书,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事情。

本套总丛书分为《丝路彩陶·天山卷》、《丝路彩陶·河陇卷》、《丝路彩陶·河湟卷》、《丝路彩陶·渭水卷》、《丝路彩陶·中原卷》共5卷,系统梳理了中原伊洛河流域、西北渭水流域、陕甘陇东地区和河西走廊、甘青河湟谷地湟水流域和新疆天山地区,百年以来彩陶遗存的发掘与研究,资料搜集全面、客观、详实,基本架构了黄河中上游、河西走廊、天山地区史前彩陶的谱系结构,推动了中国史前彩陶研究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的建立。丝路彩陶丛书出版有重大学术意义,特别是对于深化东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一定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0.3.15于京中九龙山

《丝路彩陶》五卷

《丝路彩陶·天山卷》|《丝路彩陶·河陇卷》|《丝路彩陶·河湟卷》|《丝路彩陶·渭水卷》|《丝路彩陶·河洛卷》

三秦出版社, 2022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