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史记中的人物「史记写人物的片段」

时间:2023-01-19 11:09:20 来源:王光之话史

大家好,史记中的人物「史记写人物的片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的史书是哪本?我会很负责人地告诉你,是《史记》。

距离太史公司马迁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逾千年,但那些熠熠生辉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并未消失。

司马迁

首先,我们要提及一个人了,那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

世人皆知的一点是,鲁迅先生很会“骂”,但世人不知道的一点是,鲁迅先生夸也夸得很有水平。比如他夸《史记》,夸出了所谓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就夸得很有风采,有着堪比千古一句的名家气质。

但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夸一部厚重深沉,满是埃尘的,震古烁今的历史著作呢?

先搞清一个问题,什么是《离骚》?那可是浪漫主义之大成之滥觞,是或哀婉动人,或凄迷绝美的,游漾在在楚水巫山之间的“诗篇”,很显然与《史记》这般震颤历史风云的史书气质相去甚远。可鲁迅先生就是这么夸了,还夸得很切合。

《楚辞》概念图

那是因为《史记》的文学性,因为《史记》既不囿于前人《左传》《春秋》式的沉疴,又跳脱出了同时期汉赋铺陈排比极尽辞藻的虚浮,而在字字排陈之间独成一派纪传体的史书风流,成了“无韵之离骚”。

文学性,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物的塑造,有了人物,才有了情。

郑樵在《通志》中说《史记》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一出,正史就有了鼻祖,后世的史家们也有了朝圣顶礼的圭臬。《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而且是一座史书高峰,记录了远古时代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满纸厚重”,同时书分五体,本纪(帝王)、表(天下大事)、书(各类制度)、世家(肱骨之臣,王侯将相)、列传(寻常百姓,留名青史)。

《史记》并未将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剥离开外,你可以看见那些面目清晰的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注脚下发光发热,所以你可以看到夏无且这般的小人物也可以改变了历史。也如同它并未把所有的王侯将相或者贩夫走卒同大开大合的历史对立开来,所以你可以看到纵横捭阖的《本纪》也可以看到草根起家的《世家》,甚至那些贩夫走卒的《列传》也一应俱全。

在这里,太史公以人物入史,又以史写人,满纸云霞之际,人物仿若从遍布埃尘的历史中血肉丰足了起来。

作为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史记》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记人为中心,将记人和叙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塑造起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形象的人物。同时,又通过人物的串联,将历史风云一一呈现。

那么他的写人艺术到底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解读。

1.太史公独创之“互见法”

所谓的“互见法”,是一种类似从两个视角的剖析同一个人物的方法。面对在同一个人物,在其之本传内,极写其之主要经历,而突出其之正面形象与性格特征;而在其他的涉及该人物的传记之中,又从侧面展示该人物的其他的性格特征,但这些性格特征和形象却不一定保持正面,甚至是与之前的性格特征相去甚远。

比如咱们的高祖刘邦,在他自家的传《高祖本纪》里自然是一个从草根起身,带领受苦人民从水火之中推翻暴虐的秦朝的英雄形象。写他发家,起义,建国的过程。起义之中的他完完全全是一个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眼光灼灼的伟岸人物。建国之后的他更是仁者爱民,宽恤天下的千古一帝。这无可厚非,谁让他是大汉的高祖?

刘邦

但太史公不是个阿谀奉承的宵小之徒。所以他在“互见”之时,于《项羽本纪》中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在《萧相国世家》又写刘邦好猜忌功臣,在《淮阴侯列传》又写刘邦是个玩弄阴谋夺权,压榨剥削韩信一干功臣,以及诛杀他们的残忍与嗜血。活脱脱把刘邦从一个开国之君拉下马,成了一个草寇头目。

人性的复杂维度在《史记》中展现无遗,而非脸谱化的简单对错,让《史记》跳脱出寻常历史著作,成了一部风格强烈的巨作。所以刘邦既可以是英勇的国君,也可以是阴险狠毒,猥琐腌臜的草寇流氓。

但太史公不只局限于此,在同一篇作品里也常常使用“互见”,比如《项羽本纪》,从起义时的“领天下英雄起而攻秦”的叱诧风云写到与虞姬之间的英雄美人的柔情故事。优柔寡断时鸿门宴错失机遇,果断肃杀时立斩宋义。此等双重性格的描写,多了去。这些得志的雄姿英发写到乌江边上的英雄末路,捎带着和虞姬之间的凄迷爱情,都写得丝丝入扣,真实可感,让一代楚霸王跃然纸上,树立了一个几近七情六欲凡人的霸王。

项羽画像

诸如此类的“互见”在《史记》中是遍地开花。

这样的“互见”,可以让人物不至于沦为某种事件的陪附,而是以事化人,通过多个维度的事件勾连和塑造,让人物每个方面的性格立体和丰满,让形象愈发生动与血肉丰足。多种材料的详略穿插,让《史记》的人物塑造堪称完美。

2.善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塑造人物

对比与映衬,真可谓是太史公的两把“利剑”,也是两只“妙笔”。

通过对比,让人物的性格置于烘托性的对比环境之下,愈发鲜明与生动。最典型的就是刘邦与项羽同见始皇帝招摇过街所说的话语: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两句话,乍一听没有什么大出入,但细细一品,就读出了司马迁的妙笔。二人面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显出了刘邦的老成持重,圆滑世故和项羽的年少鲁莽,热血粗粝。

秦始皇

回到《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就可以看出一二。从刘,项二人先后破关入秦,可以看出二人的性格差异。刘邦是秋毫无犯,礼遇关中父老兄弟,约束兵士。而项羽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掠财宝得美人而东归,犹如蝗虫过境,而后还斩杀嗤笑自己”沐猴而冠“的人。可以见得,刘邦的高瞻远瞩和项羽的短视粗鄙。一来一去,一老一少,两者的行为相对比,便教读者不至于无所对照,从而让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都十分可信和丰满。

另一方面,映衬也是《史记》之亮色。以次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往往收效甚好。《项羽本纪》之老谋深算范增之于项羽,格外显出项羽之简单与短浅。《孔子世家》的不显山露水的隐者之于孔子,愈发写孔夫子之救世的古道热肠。

而以细节和心理描写剖析人物也是司马迁的绝活。除了壮怀激烈,大开大合的重大事件,司马迁也深知那些极富表现力和戏剧张力的细节之于人物塑造的作用。以细致入微的细节和微妙的心理波动来刻画,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用,对传达人物性格特征有本质之作用。

”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这是《酷吏列传》中关于小吏张汤的一段记述,寥寥数字,也无甚引经据典的大处入笔。仅仅通过张汤对偷肉的老鼠的惩治,几笔下来,这么些细节就可以看出张汤这人熟悉酷吏牢狱刑法,而且在长期以往的生活中熏陶出一种近乎残忍冷血的特性。太史公只用了几笔的细节描写也许就传达了丰厚的意味。

而对于心理描写,《史记》这样一本看似从大处落笔,勾勒时代风貌的历史巨著,却也出奇的细致入微,教人为之叹服。司马迁的心理描写,往往是通过人物独白,他人言语或是直接有自己写出人物的处境,以及给予点评。《项羽本纪》最后的“霸王别姬”堪称悲凉之极,项羽站在乌江河畔上,心中翻涌愁情悲绪,放声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是”。用了这么一句,就勾勒出了项羽穷途末路的长吁短叹和英雄失志。

司马迁创作《史记》

通过四种绝妙的笔触,让《史记》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技巧的娴熟应用,才让《史记》跳脱出了寻常记史的老套路,成就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巨作。没有让人物为大时代陪嫁,也没有让大时代沦为背景,而是以时代交融人物之际运,以人物丰满时代之往事。

《史记》,好一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这个时代该为拥有它而庆幸。好一本《史记》,好一个太史公司马迁。

《史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