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油画有味道「油画颜料的味道」

时间:2022-12-06 13:01:10 来源:西江书画艺术

大家好,油画有味道「油画颜料的味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山石先生在意大利 (2017年)

王文杰(以下简称W):全老师,在艺术中心展览馆(新馆)开馆之际,我们举办《语言的追索——胡振宇、徐芒耀、王羽天、崔小冬油画联展》,请您谈谈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展览。

全山石(以下简称Q):胡振宇、徐芒耀、王羽天、崔小冬四位画家的作品虽然有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可他们的创作都体现了对油画语言非常一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实践。这个展览旨在引起人们对油画语言探索的关注和思索。

胡振宇《音乐之旅-悉尼闹市区》

100X100cm,2007年作

W:全老师一直强调或者说呼吁油画界的同仁要非常重视油画本体语言,那到底什么是油画的本体语言?它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

Q:油画本体语言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油画的色感、触感和质感。具体地说就是对油画色彩、用笔和造型的技法、综合运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它构成了油画之所以是油画的基本要素。油画的风格可以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油画本体语言这个根基却不可动摇,否则油画便会失去其立足的特征。

目前,我们中国的油画可以说风格多样,题材、构图、样式、造型能力都非常好,当下中国也是世界上油画家最多、受众面最广的国家,国外在当代观念艺术的语境下,油画已被边缘化了。

假如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油画的本体语言,并通过油画家们的不懈努力与创作,就可以提升中国油画的整体水平。那么,油画起源于西方,复兴在东方也是指日可待的。

可我们离欧洲正宗的油画还是差一口气,这个距离还在于我们对油画本体语言研究的欠缺,我们的油画还应加强油画味。

徐芒耀《雨后的斯德哥尔摩》46X53.5cm,

2010年作

W:孔子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您刚才说的油画味几乎是油画本体语言的同义词,可是这个“味”往往是文字语言所难以传达的。如何才能把握这个“味”呢?

Q:的确如此。中国人讲味道好,往往用“鲜”字来形容,而外国没有“鲜”这个词。中国人的审美最早也是从味觉来的,羊大为“美”。至于什么叫“味”、什么叫“鲜”、什么叫“美”呢?语言文字都是难以描述的。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味、鲜、美是无法进行分析的。那怎么办?我觉得也有办法。

人们认识世界,除了“知性”的认知,还有“感性的直觉”。这里要发挥“感性直觉”的能力。油画的色彩、触感、质感也是这样的,这个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很难表达,我就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启悟学员们,常常用音乐的语言来形容油画的语言。音乐和油画相通,音乐能让我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味。

音乐家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的组织触动人的心灵,能让人听了流下眼泪。油画则是通过色彩的冷暖、笔触的畅写等综合运用来触动人。体悟语言的尽头才是美,所以只能用隐喻。我也时常用青铜器和古陶瓷上的包浆来形容油画本体语言那种油滋滋、油润润的“奶油味”。通过类似的比方,让人们触类旁通,去感悟油画味。这个美最终还是要自己去体会。

W:全老师,您能否具体结合某个画家的案例来谈一下“油画味”,也就是油画本体语言的魅力?

Q:我带第一届油画创研班的学员到欧洲博物馆去上课,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油画本体语言只有从油画原作中才能体悟得到。现在的数码成像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但是无论哪种视觉媒介都无法还原出油画本体语言的那种生动的韵味和微妙的魅力。一张印刷品和一张原作,从内容、图式来看可能无甚差别,但在油画语言的呈现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把学员带到伦勃朗的《浪子回头》这幅画前面,让他们看画中浪子的那双脚。你可以暂时不去理会这幅画的戏剧性、情节性的内容,你要从这双脚去审视那个笔触、色彩、质感,这是油画语言从整幅画的语境中独立出来、抽象出来、自身成立的美,也就是一种油画味。这方面很有文章可做,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让我们的油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伦勃朗《浪子回头》

伦勃朗《浪子回头》局部

W: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画的油画被称作“土油画”,基本上只使用土黄、土红、群青、黑,其他颜色往往不会用,认为油画就是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作画。这个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那么应该如何从油画语言的角度去理解油画的特性?

Q: 油画这个画种的产生在西方有着很深厚的传统。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时代曾先后派画家到荷兰和意大利去深造,后来又派人到法国学习,所以俄罗斯油画和西方油画实际上是一个体系,他们很早就懂得油画的含义。俄文中“油画”这个词包含写生画术和色彩画术,包含绘画性和油画性的含义,也就是用油画色彩去表现客观对象,并要有生动的表现和体现,不仅是用油作媒介的一种绘画。

油画色彩包含油画材质的美,这就和中文从字面上理解“油画”有很大不同。他们对油画概念比较明确。西方的油画家和东方的油画家,在思维方式、创作理念及绘画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人从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是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而我们东方人大部分是凭意象和主观的。

虽然西方也有主观对客观物象的阐述,但他们是建立在非常严格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西方油画家和我们也有不同之处,东方人画油画在观察方法和造型处理等方面习惯于从边缘线上去观察,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解,而西方人观察事物从体感着手,注重体量、质感。“塑造”本身意味着体感。“塑”指从立体的方面去理解客观对象。画油画不是把轮廓打完之后把颜色填进去,而是背景和主体同时进行,所有边缘线是含在背景里面的,因此它的体感就比较强。

在色彩上,中国画家对待灰色的概念——往往理解成深灰、浅灰、偏黑灰、偏白灰。西方画家则是分辨出冷灰、暖灰、偏紫的灰、偏绿的灰,等等,以色相、色性、色度来区分明暗,这就是油画语言的表现力特别强的原因。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研究油画只停留在形式和风格上,对油画本体语言的真正内涵研究得比较少。我们要好好研究油画的色彩之美、色调之美、笔触之美、肌理之美、材质本身之美等。这些都属于油画特有的美,经艺术家处理就会千变万化。

王羽天《桃子之二》 100X80cm,

2015年作


来源:金山石艺术中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