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三问贾浅浅你为啥要写这样的诗 「李少君的诗」

时间:2023-01-30 10:37:02 来源:潜易识

大家好,三问贾浅浅你为啥要写这样的诗 「李少君的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问贾浅浅你为啥要写这样的诗???

今天我且不说你的诗写的好与不好,我们能否稍微的深思一下:

1,屎尿等恶心的题材是否可以进入诗歌文化艺术作品中?

2,为什么会恰恰在这个时代产生这样诗作?而且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

3,各媒体网络反反复复的阐释一件艺术作品,是不是一种反动和僵化?

我知道你不会回答我,我只能试试分析一下,不是为了写给你,而是写给那些争论不休的人来。尤其是我在评论区里看见很多人指责" 一个大学副教授写这样的垃圾诗会带坏多少人呐,可怕。我是萌发我写下面文字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诗属于文化艺术领域,包括文学,诗歌,也包括绘画,音乐。那么在其他艺术领域是否也出现过屎尿等反常态现象?

我想简单的介绍两位大家熟知的艺术家一一


这位就是著名的(1917年)杜尚买了一个小便器并把它带回自己的工作室。他把它倒转过来,使它看起来像倒置在那里。之后,他在器具外沿左侧用黑漆署上“ R . Mutt 1917”的笔名,注明日期。他给他的小便器起个名字,叫《泉》。

杜尚认为:这件几小时前还随处可见、难以归类的小便器,经他之手,解除其实际功用,换言之,使它变得无用,通过改变其通常被观看的角度和背景,使它变成一件事实上的艺术品。事实上,《泉》成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件艺术品!几乎影响了全世界的艺术走向。

理论上杜尚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和艺术可以是什么。对他来说,一名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哲学家相近,他或她能不能作画甚至都无关紧要。一名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去给人以美感上的愉悦——设计师可以做这事;艺术家的工作是从尘世中撤出一步,通过展示理念,使世界可以理喻或对世界进行评论,而这些理念除了它们本身以外,并无实际用途。

内容节选自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

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你能看到艺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种形式的。



第二位把屎尿引入艺术领域的人一一

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制作了九十个罐头,亲自设计包装,并给它们挨个贴上标签,称为“艺术家的屎”。这批罐头的盖子上都有整齐的编号,从001到090号。观众在常识下的思维指导下阅读中,用在超市买罐头一样的心思看看标题,然后把真的大便和真的艺术做等同化处理时,他们是真的不懂幽默,还是真的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特别是一些有着教育背景的职称的公知,也用“贩卖粪便的艺术家”和“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大便”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当代艺术时,我只感一阵寂寞。

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很好理解的问题,反倒是让人们翻来覆去地追究"这是诗吗?为什么这么写?"而成为了一个肤浅的,表面的庸俗的无聊笑话。

为什么非要反复试问和研究,这罐头里是不是真的放了艺术家的大便;如果是大便,那么为什么要有人要买大便;到底艺术馆收藏时花了多少钱买这大便;我们为什么要去用艺术的名字去定义一罐大便,等等。

(就像我们今天有些人人总是盯着诗中那点儿屎尿、性不放一样。)

似乎我们都忘记了那事物背后的真相都来自于一个艺术家的对某种事物的另一种看法。另一种可能性,或许是一句气话。这本就是一个笑话。难道这些罐子里放的是真的大便或者是空气有关系吗?重要的是,曼佐尼说它是大便,用各种语言的标签贴了出来,他贩卖的只是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个嘲讽现实的观点而已。一个普通人的一句话能有多大分量?不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吧?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当代艺术的冲击。

一句诗。难道不是跟一幅画的意义是一样的吗?这个油画的画面可以栩栩如生地描绘一坨充满了艺术家个人气息的大便,也可以用黑色的油彩在白色的画布上写到“我是大便”,也可以是许多个贴着“艺术家之屎”字样的铁皮罐子——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物件,一个画面,一个词语,一个符号——它们都不是大便本人。你读了一首有屎尿的诗,为什么就会能恶心到你呢?到底诗中有屎尿还是把屎尿写成了诗?



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就在他的名画《这不是一只烟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René Magritte, 1929)中画出来了。你看到的并不是一只真的烟斗,而是一个烟斗的图像。同理,你买的也不是真的大便,你读的也未必是真的写屎尿的诗,可能是作者的一个玩笑。你读的可能既是对某种观念的反叛,语言的反叛。亦或是平凡的庸俗的对抗。虽然有几分暴力性,而融入社会的很多反复的评论评论评论,低毁和褒贬不一,其本身的创意也已经成为了消费循传统与创新的一部分,不断地被传播,被包装,被营销,被消费,并如此无限期的循环下去……,那就形成了一种现象,而不仅仅是一首诗的问题了。

这样说吧,可能会更清楚一些一一

曼佐尼说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曾对他说,“嘿,你的艺术就是一坨屎”。许多年后,拍卖价格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不在逻辑推理范围内的事情。在1961年已超过黄金价的70倍的高价。

他本人的艺术宣言却十分正儿八经:

他呼吁艺术要“扎到人类之前的本源去寻根,去发掘人性的根本神话。这才是艺术家的本意,我们为什么不去关注他的本意呢?

望贾浅浅也能一本正经的出来说上一句。

传统是死的,一出错就废了。所以要一丝不苟。所以不自由。

艺术是活的,一出错就成功了。所以艺术可以不择手段。所以艺术自由。一一摘自柳岸《艺术呓语》。

新时代艺术手段的增强和观众口味的变化都在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自由选择艺术的起点和手段;而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必须看清楚,当代艺术是一个正在不约而同的朝着一个共通.的方向进行。这个时候争论是难免的,正常的。

当代艺术既是结果,也是表达方式。而这个还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当代艺术是一种内容、方法、概念的跨界组合;它在精神上挑战传统艺术的边界,更多的是记录艺术家个人当下当时,瞬间的感受,以此质疑和反问社会常态下的一些常识的事物定义。世界是动的。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却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

后现代主义艺术为什么会迅速的普及世界而风行起来呢?

原因就在于反对各种约定俗成的理论基础深得人心,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一群具有反思精神的洗脑大流行。

谁愿意用一种固定形式和思想来限定自己的创作范围呢,那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产生的当代艺术,是在女性主义、解构主、后殖民主义、印象主义 、结构主义、象征主义、物质主义等等思潮……,科技进步让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多元化是必然的途径。这种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必然也满足了追求作品的反思意义,解决了审美的单一性带来的疲劳和乏味。

对艺术家来说"与自身作品的"我"脱勾,把艺术的意义全权交给无意义状态下的感知感觉或感动。准确的说就是不再使用"意在笔先"这个词。观众怎么理解都行。这样岂不双方都自由?

普通人大脑跟不上,感到难以理解。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精神就是反对释义的,大众的传统审美就是问"什么意思"?所有的争论评论都是在这个"释义"上下功夫。

德·库宁(De Kooning)曾说过,艺术“内容是对某物之一瞥,如刹那间之一遇,它微乎其微。”

人们却总在希望寻找寻问寻思对艺术作品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希望像产品说明书那样的明白。可惜那还是艺术吗?在语言和逻辑建立起来的现代文明中,习惯于对事物的功能性一探究竟,刨根问底的问题一一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否则就会陷入茫然无助莫名其妙的无知的不安当中。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不完全相信眼睛的时代。世界的真实是眼睛看不见的那一面。艺术更多的关注是那一面。眼睛看见的是假象。

《反对阐释》一一智能的高科技时代时代,对艺术作品的阐释行为是反动的和僵化的,尤其用陈旧的,古老的审美标准对今天的艺术进行阐释会散发出有害物质毒害我们的感受力。使人陷入以丧失活力和感觉力为代价的智力过度膨涨的文化而言,阐释是智力对于艺术的报复。”

其实余华和贾浅浅的诗都是体验性的艺术行为,在社会美学中的一种手段一一如果你看他不是诗,那他就不是,你看他是他就是,这样打破语言和阐释对于艺术的束缚。大家都放松。不需要阐释、就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互相越解释,隔阂就越深,感情越远。

只需观者感受的艺术实验,其背后的哲学实际上反映出了当代艺术家对于人类认知学的反思。

再有阐释行为不仅是对于艺术的报复,阐释还是对于世界的报复。人们对什么是真实都已经分不清楚,还如何去阐释一副艺术作品一首诗。。在人们所掌握的一切感知和经验都只是复制品的前提下,去阐释,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虚空、更加枯竭而已。

阅读当代艺术,并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艺术现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

而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常常就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而不是抛给人们一个答案。

去解释艺术和给某一件作品下绝对定义是一件难以完成、也不该做的事,而艺术家做的就是替我们说出了一些连我们自己都没发觉的问题,或是表达出了一些深层隐匿的情绪。

我认为,当代艺术最为珍贵的一点是:它成为了文化对话的一部分,他是一种文化进步的现象。

这是我入住头条的第一篇文章,欢迎评论区执政。

作者/潜意识

2022年8月31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