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郧西铜牛雕塑「雕刻石雕」

时间:2023-08-06 09:03:03 来源:搜狐

鄂州雕塑:鬼斧神工刻精彩

雕刻在民间艺术中应用极其广泛,它既是一种艺术,也是艺人的一种基本功。

中国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其载体形式多样。如木雕,在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即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但可能是因为保存的困难,现今我们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传世;又如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再如石雕,民间石雕以完整器型的雕刻(如狮子、麒麟、貔貅等)浮雕和线刻手法塑造对象,题材广泛,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等;而利用树或竹的根茎进行加工雕利用贝壳天然纹理进行雕刻创造、以及雕刻果核以作饰品等,却是民间雕刻种类的“后辈”了。至于泥、面塑、冰(糖)雕等,是民间绝活,当是渊源甚远,成为今天“非遗”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中国古老而茂盛的民间艺术园地中,也盛开着鄂州民间艺术之花。鄂州历史上曾做过鄂国、楚国和吴国等三国之首都,皇城之下,才艺辈出。鄂州民间雕刻艺术更是百花齐放,各展其雄。目前被列入世界级和国、省级“非遗”保护重点项目的鄂州雕花剪纸、泽林旱龙舟、桐油穿花龙舟等,都与雕塑艺术不无联系。就雕塑本身,鄂州民间雕刻品种多样,品味高雅,有木雕、竹雕、根雕、贝雕、蛋雕、泥塑、砖雕、石雕、冰(糖)雕、核雕、纸塑等,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独创性影响深远,不少鄂州雕塑作品和艺人在国家和省部级频频获奖,有的作品声播海外。

根 雕

根雕,是以树根(竹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根雕艺术,取材自然,造型生动,鬼斧神工,既体现出抽象艺术的基本特征,又展示出民间艺人创造天才,凝聚了艺人的全部智慧。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鄂州民间根雕艺术历史悠久,爱根、赏艺之雅风源远流长。清末民初,已有大户人家雕制树根饰品、几架等,这类艺术一直得到今人的传承。鄂州山多林茂,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山上水边生长林竹根妙杆奇,有上百种树种可作根雕根材。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审美追求也更高了。于是,根艺文化得到迅猛发展。鄂州的根艺影响巨大,得益于一批根雕爱好者辛勤汗水的浇灌。熊海春就是鄂州根雕艺术的佼佼者。

现为中国根艺学术委员会委员的熊海春老人,他对根雕艺术的近乎痴迷,或许源于祖传。他祖辈为木匠,在他幼年时,就经常把玩祖父利用树木的边角余料给他制做的精致小玩艺。木料是珍贵的,祖父的边角余料自然包括树根。树根通过雕刻焕发出的艺术之光,痴迷着年幼的他,以及他的父亲。比起祖父,天资聪颖的父亲更专注于雕刻的多样性,用树根雕成灯塔,用竹根刻成罗汉。父亲精致的雕刻为幼年的熊海春打开了一个斑斓的世界。上世纪70年代,根艺在全国蓬勃发展,经常能看到名师大家的根雕作品见诸报端,犹如霹雳,顿时唤醒了熊海春久埋心中的根雕梦。这以后,只要听说哪里开山挖湖,他就会特意带上蛇皮袋和砍刀前去找寻,每次总能提上一袋树根或烂枝回家。

1991年,熊海春参加了第二届湖北省根艺作品展,他创作的《槐荫为媒》、《黄雀在后》获奖。通过参展,鄂州的根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大力宣传,为今后根雕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在第二届中国根艺展览会上,他的根雕作品《武昌鱼》获得了一等奖。

多年来,他创作出50多件精致的根雕作品,被行家称为“根艺大户”,“鄂州一绝”。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他串联鄂钢等企业一批根艺爱好者,组成一支业余根艺队伍,把鄂州根艺推向高潮。

木雕

木(竹)雕是在木材或竹子上雕刻的手工艺品,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早在汉代就有精美的彩雕木俑。鄂州木雕源远流长,雕匠众多,主要分为三类:从事家具雕刻的叫雕花匠,专门制作根艺的叫根雕匠,专雕佛像的叫处师傅。鄂州木雕艺术精彩纷呈,且具有鲜明的山野湖区民俗风格。笔者在梁子湖太和地区发现好几处残存的老民宅,至少建于清末,虽已毁腐不堪,但其梁柱上的刻纹,窗槅上的雕饰,仍令人叹奇。令我国建筑和美术专家高度评价的西山木雕壁画,体现了鄂州民间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如《龙腾祥云》选自西山武昌楼的木雕壁画,既古朴庄重又绚丽灵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年近八旬的黄贤和,是祖传两代的雕花匠,在1956年曾仿照苏联支援的打谷机,成功制作出一台全木的打谷机,并因此调入城里的机械厂,成为一名国家工人。他的木雕作品一出来就被别人求去收藏,其《郑和下西洋的官船》现在仍展示在法国博物馆。

鄂州还有一种名气很响的民间艺术烙画,其实也是木、竹雕艺术的一种。它是鄂州民间艺人在板料、木壁,竹篾上,甚至纸张上用火烙技法制作各种字画,成为工艺美术中的一绝。象鄂州民间艺术大师万水清的《观音阁》等烙画,线条流畅,浓淡相宜,疏落有致,令人惊叹。

石 雕

鄂州石匠不仅散落民间,且在很久以前就呈现专业性和结社性。据鄂州石雕世家第五代衣钵传人王正方介绍,从清朝末年开始,在老东门就有一个石雕群体,还专门设立帐房,统一对外承揽业务和结算。王正方的祖父就是那时从乡下搬到老东门的,并以石雕为业。

鄂州石匠以浮雕和线刻手法,塑造的神态各异的佛像、动物、花鸟图案,与其他地方的石(砖)雕相比,有其独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粗的地方夸张式粗犷,而细腻之处又极其逼真,二者相处在一幅图面上,显得很有艺术张力。鄂州石雕作品题材广泛,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如王正方的《群龙戏珠》石砚因石制宜,巧妙构思,对传统的龙饰文化进行大胆创新,展示了祥龙的各种不同的体态。雕琢精细,活龙活现,可谓民间工艺的精品。

鄂州莲花山碑林是集民间石雕之大成的民艺精粹,也是独具艺术特色的旅游景区,闻名遐迩。主持人张继阳从青年时代就师从著名雕刻大师沈祖德及沈大师的传人沈金官和周绍宗,后来经过山东艺院、中央美院的进修,通过遍访全国老艺人、挖掘断档近半个世纪的鄂州传统拓片工艺,不仅掌握了这种珍贵的“非遗”工艺,而且有所发展。从2000年开始,历经十载,全身心建设天下第一的“莲花山碑林”。碑林建设完工后,又创立全国首家碑刻公司——丰碑公司,传承雕刻工艺,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产业,事迹先后在各媒体多次报道,深得社会各界好评。

蛋壳雕刻

在脆弱的禽鸟蛋壳上雕刻字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一绝。远在明清时期,为图吉祥喜庆,民间就有赠送红蛋的习俗,于是就有人专门摆摊设铺经营染红的鸡蛋。后来,为了扩大销路,商贩们又开始在鸡蛋壳上彩绘花鸟、鱼虫、脸谱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彩蛋工艺逐渐提高,彩蛋慢慢演变成今天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蛋雕艺术。蛋雕也是鄂州民间工艺一绝,有的还配以各种色彩,在全国影响很大,被列为全省民间工艺精品之一。

比如葛店的民间艺人徐政雄。他的作品主要是采用红皮鸡蛋壳为材料,利用蛋壳的自然色,采用平雕的雕刻手法精雕细刻而成,小小蛋雕,技法含微雕、浮雕、传统雕刻等,一般不上颜料,全凭蛋壳本色,工艺相当复杂。尤为精彩的是蛋雕与书画艺术的完美融合,画面布局精巧,线条匀畅,惟妙惟肖。他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鲁迅先生》、《少女》《鸟语花香》等作品,在各种展出中获奖,还被中南神学院等单位收藏,他因此于2004年9月被吸纳为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委员会委员。

贝壳雕刻

鄂州是百湖之市,贝壳资源丰富,一些螺旋壳的颜色和纹理自然、质朴、精美,极具欣赏价值,通过大量的技术和技能进行设计、雕刻与装饰,如粘接,结壳,半浮雕,固体等,精工雕刻成各种工艺品,是鄂州民间艺人的绝活之一。

鄂州民间工艺大师范文杰以梁子湖地区贝壳为原料,进行雕刻创造,成为独具风格的贝雕艺术,如《吴王长安号》,反映的是公元221年至229年吴王孙权在武昌建都时所造的大船.传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军,战功显赫,于229年乘此船东下,视察建业。作者以杰出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再现了鄂州吴王古城的历史瞬间.

泥塑与冰雕

泥(面)塑是用泥土或面粉捏塑各种工艺品造型。冰雕即是冰糖雕塑,是将冰糖溶成糊状,再雕塑成各种玩艺儿。泥塑与冰雕是我国传统工艺之一,在鄂州民间艺人手上得到发扬光大。

以温少明、邱孝猛、徐火银为代表的一批鄂州民间艺人,解放前就在城关走街串巷,以卖泥塑工艺品和做冰雕食品为生,他们心灵手巧,在继承父辈传承手艺的同时,自我革新,把手捏雕塑发挥到极致。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民间非遗保护,鄂州的泥塑与冰雕得到重点发掘,如邱孝猛的泥塑《五福临门》等作品,从传统题材角度进行巧妙构思,造型别致,结构严谨,体现了民间工艺师精湛的技艺功底,获得湖北省民间艺术专家高度赞赏。温少明等人于1998年设计制作的武昌鱼酒包装瓶,引起专家高度重视,曾在著名瓷都景德镇特制一批。

徐火银的塑像在取材上不拘一格,除宗教佛像、神仙人物外,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都有,还有主席像、校园塑像等现代人的塑像。每创作一件塑像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最少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他义务为家乡的辛亥功臣程正瀛塑像,整整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制作一尊造价达3万元的程正瀛塑像,捐赠给程正瀛故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