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王德峰谈艺术「艺术情怀」

时间:2022-12-07 12:37:21 来源:芭莎艺术

大家好,王德峰谈艺术「艺术情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传峰作品,2015年

常年居住在日本的艺术家王传峰先生于1967年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但他身体力行地将中国传统水墨与日本艺术不断融会贯通,通过创作展现出了自己开阔淡雅的内心世界。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曾对惠子说过:“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在当下,艺术家王传峰对古人“鱼水之情”、“山水之乐”作出了最到位的诠释。而对王传峰来说,他的艺术不仅仅只是他笔下那一尾灵动的鱼。

王传峰《知鱼之乐》,91×91cm,2013年

鱼是艺术生涯的标志性符号

艺术家王传峰

王传峰与鱼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他的家乡——山东沂蒙。“沂蒙山区风光好”,出生在此地的王传峰正是在山山水水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山溪之间游动的野鱼与河岸边遗落的鱼化石,让他从小就对鱼萌生了特殊的情愫。

王传峰《鱼群》,65×68cm,1994年

对绘画极有天分的王传峰在21岁那年,进入了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传统花鸟画。杭州的江南山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他的创作灵感,中国山水独有的意境已经深深烙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王传峰《丹鱼映水》,68×68cm,2006年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习快要结束时,王传峰偶然间在学校内接触到了与日本艺术相关的资料和作品。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大师的作品中对色彩、风景、意境超众的驾驭能力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日本的留学之路。

王传峰《花和鱼》,38.2×26cm,1997年

初到日本的王传峰身上只有200美元,抛开学杂费以外,他不得不暂停创作,打工谋生。然而,一次偶然闯入一间榻榻米小屋的经历,让他在日本的艺术道路得以展开。

在前去打工路上的王传峰被路边店内挂着的画作吸引,不由自主地进到店内欣赏。店内老板见他如此着迷,便让他讲讲自己的看法。此时,对日语依旧生疏的王传峰就着纸笔、手势和老板交流了起来。老板在得知他是一名画家后,执意前往他狭小的宿舍观看他的作品,并决定购买其中的一幅。

王传峰《远古鱼系列之八》,71.9×53cm,1991年

被小店老板买下的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游动的鱼——此后,王传峰与鱼的缘分越来越深厚。有了存款的王传峰重拾画笔,并在自己来到日本一周年之际,通过“自卖自夸”的方式,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

王传峰《鱼之韵》,115×115cm,2007年

年轻的王传峰向自己打工的老板借了店内的场地,把自己印刷的请柬夹在每天送出的报纸里送给居民。展览当天,人头攒动,所有作品销售一空。大家渐渐地知道:在富士宫市,有一位中国的年轻画家,爱画鱼,也会画鱼。

直到2002年,王传峰受人推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设计纪念邮票。这次,他再次选择了鱼——金鱼作为中国传到日本的物种,不仅在两国间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更是代表了两国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金鱼与30朵樱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邮票一经发售,便被抢购一空。

王传峰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设计的纪念邮票

王传峰说:“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会有一个标志性的事物:东山魁夷的森林与白马、平山郁夫的敦煌作品,我在寻求自己的标志时,就找到了鱼。小时候和鱼相伴,来到日本后发现日本人对鱼也情有独钟,大家买我的画,也都会买我画的鱼。”

王传峰《喜得双鱼》,91×91cm,2011年

关于王传峰和他的鱼,画家王伯敏曾写道:“王传峰画鱼,于简朴中求丰富,于单纯中求变化。他的鱼不是写实性的造型,而是装饰性的一种概括手法,在画面上给人一种纯真的美感。”

表达生活的情怀

“交流”,始终伴随着生性随和的王传峰。他的交流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创作中,让中、日,甚至西方艺术自由地交融,更是他以个人的力量带动中日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与交流。

2008年,王传峰作品《鱼水情 春·夏·秋·冬》由日本国邮政事业株式会社选为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纪念邮票并公开发行。

在日本长久地学习与生活后,传统的琳派艺术让王传峰的创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从宣纸到和纸,从水墨到彩色、金箔,他不断地尝试,试图在自己传统创作的基础上加入日本绘画艺术的特长,打破固有的界限,创作出了独属于王传峰,和别人“不一样”的艺术作品。

王传峰《樱花与鱼》,38×18.5cm,2000年

谈到近期的插花装置作品时,王传峰谦虚地认为:“我其实就是一个画家,这些尝试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古人一样,插花、焚香、写文、作画……”一次地震后,他收藏的陶瓷品都摔碎了,他的目光转向了更加坚固的竹筐。在竹筐中进行插花,按他自己的话说,“也是一种新生的象征。”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身为画家的王传峰与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是好友,他索性用花艺在隈研吾设计的建筑内进行了一次装置艺术创作,他同时邀请到筱山纪信拍摄记录下了作品。三个领域、两个国度的跨界合作,在王传峰看来并没有外界媒体所赋予的那么沉重的意义——这只是艺术上的尝试,是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呈现。

艺术家王传峰与摄影家筱山纪信、建筑师隈研吾合照

早在2002年,王传峰就开始进行一个名为“鱼水情”的项目。他亲自邀请国内100位艺术家与他共同完成作品。其实,这个项目的本意只是寻求自己画家的身份认同。王传峰自己谈到,有一次他回国时,国内的友人说他“变了”,画得东西和他们“不一样了”,王传峰却对自己传统花鸟画的出身坚定不移,便邀请了艺术家共同创作。后来,按他的话讲,“玩就要玩成一件事”,这个项目便系统地、有规模地展开了。

王传峰的作品两次成为了官方邮票,他的作品曾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也曾被收藏并陈列于六方会谈会场,其“中日友好使者”的身份名符其实。但他自己却笑着说:“我只是想多多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艺术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2010年,中国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宋健将王传峰作品《观鱼》赠送日本明仁天皇。

说到心中的情怀,王传峰表达了对古人“格物致知”的崇敬与向往。“一块空白的屏风,心中有山,便能画出山;心中有水,就能画出水。”

他所有的尝试与实验,都是为了能更加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与生活状态:插花是一种生活状态,写文作画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只有让艺术创作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寻求到一份诗意和一丝情怀。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艺术家王传峰与《时尚芭莎》艺术部倾情分享,讲述他在虫鱼山水之间寻得的惬意人生。

艺术家王传峰

芭莎: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学习绘画的?

王传峰:我九岁时,随父母从农村搬家到了县城。我父亲当时在县城的工会工作,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报纸、杂志。大约14岁时,我到父亲办公室去玩,开始接触绘画。我当时觉得很好看,就自己把这些报刊里的国画图片剪下来,都是自己去了解、去接触,培养出的兴趣。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芭莎:出于怎样的原因,你愿意放弃国内的一切独自前往日本留学?

王传峰:我当时即将离开美院,就像是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回老家?去北京?还是留在杭州继续深造?同学们都想去欧洲、美国转一转。我当时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了很多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日本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很新鲜,和我们平时的创作不一样,再加上日本也属于东方文化圈,所以就想去日本看一看。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芭莎:你刚到日本时,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王传峰:刚到日本的时候,身上也没有钱,日本的经济也不景气。刚到学校,身上的200美元就花了100多了。第二天我就去学校,要求要打工。打工的时候什么苦差事都干过,年轻的时候不怕吃苦的。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芭莎:能讲讲你在筹办第一次个人展览过程中的故事吗?

王传峰:自己卖出去第一幅画以后,就有了50万日元,学费也够了,就开始买材料重新画画。到日本一年以后,语言交流也没问题了,就想开一次自己的展览。我打工的西餐厅二楼有空间,我就和老板商量能不能借我作展览场地,老板答应了。后来,我就在自己每天送的报纸里夹上自己打印的请柬送给社区居民。请柬上面写:“我是来自中国的一名留学生画家,来日本一年了,准备开一次自己的展览。”他们口口相传,最后都来看展了。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芭莎:日本琳派艺术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传峰:我居住的地方在富士山下,这里有富士美术馆,馆内收藏了一批日本近代绘画,对我影响很深。后来,我开始前往各地美术馆。在静冈热海美术馆,有一幅尾形光琳的《红白梅屏风图》,我很受感动,画里布满了符号性的绘画语言,我就想在自己的创作中找一找这种感觉,这幅画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尾形光琳《红白梅屏风图》

芭莎:插花艺术与绘画艺术,带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王传峰:过去的文人,他们每天画画、喝茶、焚香、插花,这像是一种文化状态。正好我和隈研吾关系很好,聊起来这件事。他说他在北京有一个竹屋,我也在渐渐开始收集竹筐。然后我到了隈研吾的建筑里走了一圈,开始以他的建筑为背景做插花艺术。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芭莎:对于古人的山水情结,你是如何看待的?

王传峰:我觉得古人都有一种情怀。宋代的文人,他们的绘画就是一种工作状态。我就特别希望现在的艺术家都能把创作当作一种状态。像我现在住在山里,就是在寻找一种生活状态。我每天起来,写文章、画画、插花、焚香,就是想让这种生活状态丰富起来。

王传峰作品,2015年

芭莎:你是如何看待艺术作为一种“使者”的角色或功能的?

王传峰:我觉得人还是要回归一个点,像我就是一个画家。现在有些年轻的艺术家已经出现了,我今年50岁,来日本也有26年了。在日本,如果你得到认可的话,他们不会管你交不交流,他们就认准你就是一个画家。交流于我也是一种使命,它既可以弘扬文化,也可以增进艺术家之间的友情。

精彩回顾:

它在西方艺术史昙花一现,却是众多知名画派发展的源头

这位资深白富美终身未婚,却创作了大量关于母爱的杰作

[策划/齐超][编辑、采访、文/景雨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