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人类艺术」

时间:2023-01-20 12:05:07 来源:思维扩散

大家好,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人类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人类对艺术的追杀从未停止过。

人类从来没有创造过艺术,人类只是在利用艺术,只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大量艺术品,而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是艺术本身,相加的总和也不是。

人类真正想要的,是杀死艺术。谁能够置艺术于死地,谁就是人类群族山呼海啸般拥簇的伟大英雄。

2

最近一次宣称“杀死”艺术是在1984年,美国哲学家、著名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宣称艺术已经终结,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时至今日“余震”仍在。而杀死艺术的人,无疑就是马塞尔·杜尚,他所使用的“武器”是一只“瓷器马桶”,俗称“小便池”。这只“小便池”为杜尚带来的无限的荣耀。

杜尚和他的艺术品(泉)

当这只“小便池”砸碎了原有艺术品与寻常工业品、生活用品之间的界限时,艺术就像是一颗失去动力的天空中的氢气球,散落在了人间大地。

3

即便如此,艺术并没有死亡。最多不过是艺术从原来的艺术媒介的纯粹性的藩篱中走了出来。散落在人间大地的只不过是艺术的一个躯壳、一件衣裳。

以此为鉴,对艺术的追杀一定是要杀死它的灵魂,而不是它的躯壳。

艺术甩给阿瑟-丹托、杜尚以及他们的簇拥们一个躯壳之后去了哪里,或者说艺术原本最有可能隐藏在哪里?

这里,需要借助一下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学说。拉康把人所能经验到的全部划分为:实在界、符号界、想象界。

实在界:文字、语言、图像所不能染指的人的经验里的无知无序的空白区 。

符号界:由语言、文字、图像所编织起来的世界。

想象界:人的头脑里的,由图像构成的想象出来的世界。

当艺术出现在“符号界”和“想象界”时,最容易被人类发现,于是人类制作大量艺术品说自己是在做艺术;哲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们写大量的文字说自己在谈艺术。而实际上,此时艺术正在反向审视人类的这些捕风捉影。

当艺术躲在“实在界”时,人类这个“神探”显得最苍白无力,“实在界”是人类的语言和图像所不能达到的区域。

哲学家康德把“实在界”这一空白区域称作“物自体”。(物自体:也称为自在之物,是指在人的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回到前面的杜尚,杜尚把人类对艺术的追踪从“符号界”引向了“想象界”,致使“观念”在当代艺术中大行其道。但人类依然缠绕在“符号界”和“想象界”,也就是语言、图像和头脑想象之内,而无法跳出思想之外到达“实在界”这个空白区域。

思想是人类的大脑和大脑历史的全部认识,人类的思想正充当了我们靠近艺术的载体。借由这一点,我们人类只能通过思想靠近“实在界”这片空白区域去追踪艺术。

到这里,大家一定有兴致知道,我们人类、我们的艺术家们究竟如何来进入或者是介入这片“空白区域”。

我们引入一则新闻来说明。

2017年11月13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全美5大新闻媒体之一)报道,有华人艺术家在纽约 ( SHUISHILIU 5912 57TH DR MASPETH NY 11379-2702 ),创造了一个艺术纪念碑。

报道称:“这是一件令人惊奇的无所畏惧的事情,以一种如此深刻的方式,给艺术创造一个丰碑,以一种无定形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果有可能,这是每一个人必须要看到的。”

我们再来看一遍新闻报道中的艺术家的作品。

主题:思想是艺术的载体

艺术家:刘水石

刚才我们说,如果要捕捉到艺术的“真身”,必须要想办法进入“实在界”这片区域。视频中这个空间(麻绳所围起来的空间)正是人为塑造一个“实在界”。进入这个空间之后,人的世俗身份、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意识,被摇摆着的包围着的空间所“屏蔽”,肉体的眼睛和灵魂的眼睛都必须要抛开全部的认知和思想,回到观看本身,进入无意识领域。

空间之内,是远古的黑夜、是死亡、是孤独的终极,也是这多者之间的相互对峙与对视,是从虚无中射过来的审视空间、审视观看者的上帝之眼。

视频空间中的油画作品之一

空间之内,是锐利的角铁、是极重铁容器包裹着的一面镜子,每当你去探视那面镜子,你便透过自身的虚无看到了你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来自于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而并不来自于世俗的认知。

空间中的观看者,被自己的认知所吞噬,原本观看艺术的你,变成一个被整体空间所审视的对象。如果你是一个智慧的观看者,此刻你正挣扎在黑暗的恐惧之中,神游在个人经验史的长夜。此刻,你正在最大限度地接近艺术的真身。

假如你是更加智慧的,你意识到了上面发生的一切,你发现了艺术家的意图,此刻,你正在帮助艺术家完成创作——“思想是艺术的载体”。

在“物自体”和“实在界”面前,思想成为此在空无的唯一标志。而“艺术的真身”发现自己正在被从上帝视角射过来的艺术家的眼睛窥探,无处藏身。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其深邃的甚至可以称之为伟大艺术家“追杀”艺术所做出的努力。恰如赫芬顿邮报所做出的评价:“这是一件令人惊奇的无所畏惧的事情,以一种如此深刻的方式,给艺术创造一个丰碑,以一种无定形的方式进行交流。”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柏拉图已经发现艺术根本不在“想象界”,更不在“符号界”,也因此柏拉图轻视这些缠绕在“符号界”的艺术家,甚至要将诗人赶出自己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实体,不是拉康所说的“想象界”,“理念世界”更像是“想象界”与“实在界”的合体。

“理念世界”是一个难以到达的“本质”世界,而艺术就隐藏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放弃了老师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西方世界一定程度上由此转向。虽然人类并没有忘记这个“理念世界”,但是艺术家更多的是跟随着亚里士多德极其后来者的脚步在“符号界”和“想象界”中搜寻艺术的踪迹。

后世哲学家在遇到“实在界”这一问题时,多有阐述、少有进入。而艺术家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哲学家廓尔凯郭尔说:艺术类似于信仰和孤独,最终指向虚无。这一虚无是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的退让。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艺术是不可以定义的”,“对不可言说之物,要保持沉默。” 这是对“实在界”空白区域的妥协。

人类的理性具有天然的缺陷,恰如理性在“实在界”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而人的感性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不管是叔本华的“表象”,还是福柯的“表象的表象”,都在“想象界”,都在理性之内。而尼采的“幻象”则恰恰从人类感性的空间中发现了通往“实在界”的通道。

但是,尼采并不认同柏拉图“理念世界”的秩序与真善,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的幻觉和集体虚荣所致。即便如此,尼采的“幻象”仍然是指向甚至是触及“实在界”的,这仍然是一种勇猛的追杀艺术的方式。

基于此,若要准确追杀艺术,理性必须要强大到能够将自身显赫的位置退让给感性,同时能够辅佐感性进入一个被理性意志强加过的诱引艺术出现的“高级殿堂”。如此,艺术才有可能放下戒备和鄙视,与人类进行一次友好的会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