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书画收藏:书写人生足迹

时间:2021-11-09 13:45:09 来源:

书写人生足迹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诗文书画甚至百工,都如同人的言行举止,无不印证着人生的轨迹,无一不是耗尽毕生精力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时下百艺兴旺,书画事业尤其繁荣。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说起学书过程,总是感慨良多。学习书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容易的是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从头开始,点点滴滴,不离不弃;难的是今天高速的生活节奏,硬笔的便利,键盘的快捷,使我们离毛笔越来越远;再就是现代的我们,似乎都比古人聪明,想法太多:什么创新、变法,什么个性、艺术,神乎其神,不知如何是好。和古人相比,今天的我们,多了一点自我的表现意识,多了一些名利和欲望———有了这些,也就难免心猿意马、朝三暮四。诚然,生活在世俗当中,免俗确是难中之难。所以,本来简单的事也就变复杂了。

翻开历史,看看古人的足迹,不难看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学问和做人,一步一个脚印,自然而然。其实,初学书法时,与小孩学走路一样,总是蹒蹒跚跚、跌跌撞撞、亦步亦趋,有的小孩学走路学得快,有的学得慢,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最后还都是要站起来走路的,至于走得美不美,那就要看在成长过程中的修为了。到了上小学上中学,有人学习好有人学习差,有人喜欢理科有人喜欢文科,那纯属兴趣使然。我想,学书法的关键也在于兴趣,兴之所至,功到自然成。

当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学与思,在于得法进益,自然而然。所谓事有本末,人知进退,书法的技巧与功夫也是循序渐进的,重要的是学问,犹如小孩识字写字,相得益彰,认识的字多了,会写的也就多了。不同的是,古人用笔中规入矩,技法却随之而成。今天学习毛笔书法却要从零开始,没有办法,总想着表现自己,有时搞得很热闹,但细看并不是那么回事,感觉离传统的书法越来越远。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它的内涵和民族本源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表面现象。表面热闹了,却经不起推敲和回味。

常常看到一些同道在书画活动中摆开架式,挥洒起来那叫一个潇洒,我羡慕极了。我有时也借酒撒疯,耍上一把,但过后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儿,感觉是在糟践中国文化,后悔极了。自己是怎么也疯不起来了。既然不能做个疯子,那就只好当个傻子。也许自己本来就是那一部分学走路慢的小孩,只能多花一些工夫,期待哪一天能够站好走好。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想,学书也是这个道理。学书做人,做人学书,还是当个傻子比疯子好。看看古来的书家们,把字写好的疯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是以技法为形质,以学问为根基,以经历为性情,傲立于历史文化殿堂之上。

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人法帖,功在学问,书写时心中有文无书,文情并茂,字字珠玑。比如王羲之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氛围中,心旷神怡,感慨系之,因而文思涌动,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兰亭集序》;颜真卿在亲人殒命、痛恨叛乱的悲愤情绪中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其情其书,岂容半点做作、半点修饰?难怪宋人黄庭坚有“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的咏叹。学问、文章和与之相吻合的情感乃书法之灵魂,技法训练如同人生的阅历,水到渠成,自然随意,人书同老。学书就如同做人。当一个人的学历、经历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当然,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断进取,只有学而不能者,没有不学而能者。

收藏书画也如同交朋友,作品是作者的内心写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就像是不同年代的照片,来不得半点虚假。苏东坡有言:“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画不是个表演行当,但一点一画却是人生的轨迹、为人的操守。这正是:“蹒跚伢语证临池,亦步亦趋少岁时。作字为人无二计,老成随意总相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