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刘广宁配音作品」

时间:2022-12-27 17:17:28 来源:民国年间那些事

大家好,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刘广宁配音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6月25日上午,一位酷爱电影的朋友悲伤地说,配音表演艺术家刘广宁去世,那个世上最美的声音离开了。

我们这代人是听着刘广宁声音长大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向国外敞开大门,引进了大批优秀电影,像《生死恋》《绝唱》《望乡》《叶塞尼亚》《冷酷的心》《尼罗河上的惨案》《大篷车》《魂断蓝桥》等,刘广宁均在其中塑造了主要角色,她的声音清澈、柔软、明亮、华丽、激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切向往——今天看来,这些影片之所以仍被人们记忆,除了电影自身魅力之外,刘广宁美妙的声音也是其中主要因素。

出身晚清民国世家

细心人也许会发现,刘广宁祖籍福州,出生于香港,在上海长大,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经历说明她的家庭绝对不会是一般人家。刘广宁之子潘争曾在书中介绍说,刘广宁祖父是晚清民国历史上的著名外交家刘崇杰,而刘崇杰祖父是清末进士、曾任河南布政使的刘齐衔,祖母则是大名鼎鼎的禁烟名臣林则徐之女。刘家旧居就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宫巷,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之源和文化之根,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是晚清民国时期贵族和士大夫聚居之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流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徽因、冰心等均曾在此生活或者居住,三坊七巷如今已成为福州有名的文化和旅游景区。

青年刘广宁

刘崇杰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到福建教育界任职,宣统年间进入外交界,担任驻日使馆参赞,民国后担任驻横滨领事,并曾代理过驻日公使。据潘争介绍,当年他的外公也就是刘广宁父亲就出生在中国驻日使馆,为其接生的是日本天皇裕仁的接生婆。1919年,刘崇杰奉派为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后来相继出任驻西班牙、德国及奥地利等国公使;1932年,刘崇杰随同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考察东三省被占情况,同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崇杰携家人避居香港,刘广宁就是此间出生的。刘家是书香门第,刘崇杰又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家里藏书颇广,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和国外文学、艺术名著居多。刘广宁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自然阅读了无数国内外经典,也养成了知书达礼的书卷气。她的上译厂老同事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中这样写道:“大家就知道她的祖父很不一般,但是她不张扬,不挑剔,一点也没有官宦人家娇小姐的习气,只有一种端庄气质。”刘广宁奶奶出生在北京,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她常年随丈夫生活在国外,对西方礼仪和文化相当熟稔,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为刘广宁日后从事配音表演艺术埋下了伏笔。

刘广宁配音的电影《苔丝》

刘广宁从小喜欢艺术,祖父与梅兰芳、马连良、徐悲鸿、胡蝶等艺术家私交甚笃,来往颇多,刘崇杰担任驻德公使时,还与夫人在柏林接待过来访的梅兰芳博士。在这个环境里耳熟目染,刘广宁产生了学京戏的想法,但当时梨园行地位不高,官宦人家的孩子可以当票友,但真正下海从事这一行的毕竟不多。祖父身居高位,绝对不允许孙女去唱戏,但他颇懂策略,让马连良出面对刘广宁说“学戏要天天压腿,练功如何如何苦”,让她自动打消了学戏的念头。

初入上海电影译制厂

1949年江山易手,刘崇杰留在了大陆,曾经担任上海市和福建省政协委员,潘争在其《棚内棚外——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辉煌与悲怆》中这样介绍刘家的风光:“我外婆家‘文革’前一直住在上海一幢独栋西班牙式洋房里,外面的弄堂隔着院墙便是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当年的宋宅深宅大院,高墙上安装着电网,沿大院西墙外的弄堂里有卫兵日夜巡逻。”

刘广宁(前排左四)与上译厂同事在一起

1950年代中期刘崇杰去世,家庭气氛相对自由了一些,刘广宁又萌生了从事艺术的想法。她偶然听说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在招人,于是便毛遂自荐写了一封信,刘广宁万万没有料到,这封普普通通的信改变了她的命运,上译厂很快复信通知她参加考试。

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1月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1957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是当时中国最好也是唯一的电影译制机构。上译厂建厂伊始,急需大批配音演员,当时来参加考试的一共7个人,刘广宁先朗诵了一段诗歌,接着又读了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合拍电影《圣彼得的伞》片段。刘广宁读书时就是学校广播员,普通话讲得好,读书也多,有一定的基础,这次考试发挥得很好。

几天后厂里通知她去复试,这时考生只剩下3个人,另外2个都是男生。复试直接试戏,试的是越南黑白电影《同一条江》,刘广宁上中学时听过这部片子的朗诵,一点都不陌生。但她毫无配音技巧,连对口型都不知道,只好跟着感觉走,银幕上的人物开口她也跟着开口。此后不久,上译厂又通知她去试戏,这次是苏联电影《伊利顿之子》。试完后很长时间没有动静,直到第二年初厂里才通知她去体检,刘广宁终于成为一名配音演员。这一年,她刚刚21岁。多年以后,刘广宁接受媒体采访,谈起了当年这段往事:“我的文科很好,老师说你干嘛不考大学?可我就是想要进上海电影译制厂,如果上大学,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便很少有机会进文艺团体了。所以我想放弃,冒这个险。”

刘广宁与同事乔榛在一起

事实证明,这一步她走对了。

银幕后的公主

上译厂导演苏秀比刘广宁大十几岁,刘广宁来考试时她不在现场,事后听了刘广宁在《同一条江》中的配音,觉得这个女孩声音真好听。后来刘广宁被上译厂录用,其中就有苏秀一票。

刘广宁(右)与日本影星、《生死恋》女主角栗原小卷合影

在当时那个年代,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纯洁,他们之间不一定有私交,但在业务上却都会互相帮助。刘广宁进厂时年龄很小,和老演员们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但他们却主动来指导她。据潘争回忆,刘广宁开始配音时不敢笑,因为一笑起来就像“狗喘气”,苏秀告诉她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在运气时要加入感情。潘争在书中感慨地说:“在那个时代,这种事情很平常。……应该说这跟当年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也是很有关系的。”

1960年代,上译厂主要译制一些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电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形势发展,上译厂开始缔造了19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这也是刘广宁的辉煌时代,期间她先后为《叶塞尼娅》《绝唱》《吟公主》《生死恋》《白衣少女》《大篷车》《望乡》《苔丝》《尼罗河上的惨案》《狐狸的故事》《天使的愤怒》等众多译制片配音,其中《苔丝》获文化部最佳译制片奖,刘广宁也凭着在《天使的愤怒》中的成功配音,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晚年刘广宁(左一)与同事聚会

刘广宁嗓音优美甜润,善于通过音量、语调和力度的变化来表达多种感情,尤其适合塑造纯真、善良的少女形象。1980年代初期,我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片《天鹅湖》,片中为公主配音的是刘广宁,为王子配音的是童自荣,这对黄金搭档的演绎满足了孩子们对公主和王子所有的想象,刘广宁也由此被誉为“银幕后的公主”。

刘广宁曾经说过,塑造人物一定要把握住基调。她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杰基为例:“杰基是为爱未婚夫西蒙而动的杀机,这就是她的基调,所以一开始我并不是将她作为凶手来配音的。”刘广宁说,像杰基这样性格多面的人物,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现成的例子,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等等,现实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这就需要演员“年长日久的积累,不断地丰富自己,尽一切可能多听、多读、多看,并不断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

潘争曾经问过妈妈的“成功秘诀”,刘广宁告诉儿子:“除了‘用功’就是‘喜欢’,第三就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潘争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会成为成功的原因?刘广宁告诉儿子,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条条框框,减少了各种限制,这样就不会有舞台腔。1970年代进厂的乔榛、童自荣等人都是科班出身,开始配音时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话剧表演的舞台腔,而刘广宁就很少有这种现象,她对自己这一点颇为自得。

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是日本电影《生死恋》中夏子的画外音:“对不起,球太高了!对不起,球太高了!”声音在空旷的网球场上空回荡,这个天籁般的声音是刘广宁的,将一直陪伴着我们。

刘广宁配音的日本电影《生死恋》

向经典致敬!(本文已在2020年6月29日《海南日报》发表海南日报数字报-银幕背后永远的公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