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艺术的成功需要天赋「龙套的自我修养五色龙章」

时间:2023-01-14 19:25:12 来源:艺术报

大家好,艺术的成功需要天赋「龙套的自我修养五色龙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画家李可染先生说:

一位成功的艺术家,

要具备四个条件:

天才、勤奋、修养、长寿。

从这点看,

画家齐白石算是占全了。



齐白石 (郎静山摄影作品)

毕加索:“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

朗绍君:“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将中国传统书画推进一步,输入新的生命血液。齐白石是全才,齐白石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齐白石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



齐白石自称“余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齐白石在湖南完成了对绘画各门类的学习,逐渐成为了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衣食无忧的画家。


1919年可以说是齐白石一生最艰难的一年,57岁的他为了躲避战乱离开湖南老家湘潭定居北京,成了个真正的“北漂”。初到旧都的日子,他的画风不被接受,使齐白石颇有些郁闷。“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人来问津,生涯落寞得很。”在陈师曾的劝说下,齐白石决定:“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我画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杨补之(无咎)。同乡尹和伯(金阳),在湖南画梅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学的杨补之,我也参酌他的笔意。师曾说: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我又听了他的话,改变画法。”齐白石决心以十载之功,进行“衰年变法”。他甚至写道:“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定从今在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之。”齐白石的变法不仅在花鸟、人物、山水,甚至书法、篆刻也随之而变,形成了简练、风趣、雄健的风格,线条古拙而随意,求神似而形不散,呈现出自己的面貌。




由于他的画在北京不受欢迎,齐白石屡次搬家。借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正和门人张伯任闲聊时,忽然看到地砖上有个石浆印子,白白的,很像一只小鸟,于是立马随手拿来一张纸,趴在地上将这只“小鸟”勾画了下来。小鸟的翅膀上写着:“真有天然之趣”。


《真有天然之趣》

那时的齐白石还是个清末的乡下人,还没有成为“齐白石”。他此后还将经历民国、军阀割据、抗战、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出身和时局让他早年贫穷,中晚年动荡。1922年春,齐白石的画得到了转机,“陈师曾来谈:日本有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来信邀他带着作品,参加东京府万工艺馆的中日联合会画展览会。他叫我预备几幅画,交他带到日本去展览出售。我在北京,卖画生涯,本不甚好,有此机会,当然乐于遵从,就画了几幅花卉山水,交他带去。 ”不久,“陈师曾从日本回来,带去的画,统都卖了出去,而且卖价特别丰厚。我的画,每幅就卖了一百元银币,山水画更贵,二尺长的纸,卖到二百五十元银币。这样的善价,在国内是想也不敢想的。还说法国人在东京,选了师曾和我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人又想把我们两个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摄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这都是意想不到的事。经过日本展览以后,外国人来北京买我画的人很多。琉璃厂的古董鬼,就纷纷求我的画,预备去做投机生意。一般附庸风雅的人,也都来请我画了。从此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不仅使齐白石名声大造,对他的变法信心大增,更增进了与陈师曾的友谊。可惜,陈师曾英年早逝,1923年故去。齐白石悲痛之极,发出:“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感叹。


齐白石位于白石镇杏花村星斗塘的老屋,他在这里一直生活到38岁,才搬到5里外的梅公祠(黄宇 摄)

齐白石又是幸运的,在从湖南湘潭来到北京前,他是传统乡村结构瓦解前的最后一代人,受益于赏识他的晚清名士王闿运以及层层乡绅、地主。民国时期,西方思潮进入中国,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留洋知识分子一眼认出他的好,并帮助促成了他从民间画家到艺术大家的转变。


1948年,在工作室认真作画的齐白石

回看齐白石的创作和人生,他虽然“草间偷活”在风起云涌之外,其实仍是时代大势下一个难以复制的文化孤例。他和北京各阶层名士的交往以及他所受到的襄助,与20世纪初新旧时代交替之时,中国文人体系的自我调整和重新结构大有关系。


《草间偷活》

他也曾很努力地想向文人系统靠近。1910年代他学金农和八大,二人都有着很超逸的文人气质。他说自己“诗第一”,背后也是文人画家诗、书、画、印的传统知识价值排序。但是到“衰年变法”,在陈师曾的点拨下,齐白石风格发生转变,表现更多自己的东西,不再刻意摆脱民间性。陈师曾的这种点拨,也象征着整个文人世界的转变,新的评价标准之下,齐白石的“不一样”愈发成为优势。这种评判不仅局限于齐白石的画作而是其整体气质,胡适对他的诗文的高度评价即是一例。


《婴戏图》

作为第一位为齐白石编写年谱的人,胡适说他“很喜欢白石老人自己的文章……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他叙述他童年生活的文字也有同样感人力量。他没有受过中国文人学做文章的训练,他没做过八股文,也没有做过古文骈文,所以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这或许就是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如此欣赏齐白石,甚至还亲自为齐白石这位“乡下老农”作《齐白石年谱》的原因。其实,如果把胡适这段描述齐白石文字特点的话改成齐的绘画语言,以概括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对齐白石绘画的称赞,也会大致适用的。


齐白石与徐悲鸿(右一)、吴作人(右二)、李桦(左一)合影

当年先后于20年代聘请齐白石担任国立艺专教授的林风眠和徐悲鸿,后来在中国掀起了新美术教育浪潮,从192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到1937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以及“二徐之争”对中国画未来的讨论,齐白石全都缺席了。他始终处于大潮之外,难入自觉的知识分子之列。他不参加画派,也不发表言论,除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的变法心得,也少有对中国画学表达态度。“个人与声势浩大的历史大背景有所疏离,恐怕才是真实的,艺术或许自有其发展规律。”


齐白石的“真实”在于,他经历了大时代,也成了世人眼中的大师,但看世界的“天真”从不曾褪去,那是一个艺术家最珍贵的东西,也是众人珍惜齐白石的地方。

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珍藏了4幅马克西莫夫写生齐白石的素描,“我喜欢齐白石的童心、野生感,和自然朴实的大气”。现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曾面对面问过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怎么看齐白石,苏立文说,齐白石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把极大的个性融入到自己所有的创作中。吴洪亮说:“看齐白石,需要眼睛足够好,也需要观者心足够干净。”


《借山图之风月夜行》(布拉格国家美术馆藏)


《己未日记》中的“远游”画稿

齐白石是个人天赋与时局共同成就的大家。至于他一生尊师重道,不贪财,不务名,不阿世,不走官路,在陈丹青眼中,那是他本性笃实,往高了说,就是谨守旧道德,那个年代,许许多多明白人就这样过了一生。


《钟馗道义图》

“雅与俗”“艺术与商业”,这些艺术界永恒的矛盾,就这样被齐白石以“天然之趣”全部解决了。解放后,享有盛名的齐白石创造力依然极其旺盛,仅1953年一年便绘出六百多幅作品。据说齐白石八十几岁时,每天早起至少要画七、八张,九十多岁,也还是每日画四、五张。他自订润格依旧不高,从来按照创作材料的成本,劳动时间和难易程度定价,有段时间仍然为每尺五元。对他来说,创作从来不是特殊与清高,而是谦卑本分,是凭本事吃饭,卖画养家糊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