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从\\\\u0026「④∨④∨④∨.с☉Μ」

时间:2023-02-01 17:02:02 来源:无历史不诗词

大家好,从\\\\u0026「④∨④∨④∨.с☉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们所说的"词",已经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兴起于唐、兴盛与宋,被习惯性称为“宋词”。

但在宋朝之前,在那些著名的大词人出现之前,词还算不上文学体裁。那时它还不叫"词",而是叫“曲子”、“曲子词”,指依谱所填的歌词。“曲子”这个名字,突出的就是其音乐性。

比如,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最早的民间词集,就叫做《云谣集杂曲子》。它收录的不是乐谱,而是30首表达征戍、闺怨、相思内容的歌词,作者大多是“无名氏”。后人考证,它可能是盛唐教坊解散后,流落于民间的歌妓所使用的唱本。

再比如,北宋笔记小说《画墁录》里讲:有一次柳永与晏殊见面,晏殊问柳永:“贤俊作曲子吗?”柳永回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柳永和晏殊都是北宋著名词人,不是音乐家,他们对话里的“作曲子”,其实就是指“作词”。可见宋朝初期,人们还是习惯把“词”叫做“曲子”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古文献学家王重民校辑《敦煌曲子词集》,他在叙录中说:“是今所谓词,古原称曲子......”后来,是因为文人喜欢拿现有的曲调来填词,使它逐渐成为了一种文体。文人为了突出自己的创作,表达“词高而曲子卑”的观点,就把“曲子”改称为“词”了。

所以,称“曲子”为“词”,是文人词出现之后的事。

这话总结起来容易,但词能从音乐中脱胎而出,最终成为受文人追捧的文学体裁,其实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

采诗入曲

盛唐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著名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王之涣的这首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与王之涣齐名。有一天,他们三人一起来到一家小酒馆,喝酒聊天。过了一会儿,有四名歌妓走出来,要进行唱歌表演。王昌龄说:"我们三个都颇有诗名,之前不分高下。今天我们就听听这四名歌妓都唱谁的诗,"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说完,第一个歌妓出场,拊节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唱完后,王昌龄笑了,这是他的诗。

第二个歌妓出场,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回,笑的是高适,这是他的诗。

轮到第三个歌妓,她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笑了,这又是他的诗。

王之涣坐不住了,三名歌妓都没唱到他的诗。于是,他指着还没上场的那名歌妓说:"四个人中她最有气度,如果她也不唱我的诗,那我这辈子都不再跟你们争高下。如果是我的诗,你们就奉我为师。"

说笑间,第四个歌妓开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啊!王之涣听后大笑不已。

这个故事出自《集异记》,是唐朝的一本传奇小说,所以故事本身并不足信。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选择五、七言诗用以配乐歌唱的社会风习,也就是故事中说的"诗入歌词"。

选诗为歌词、而后配乐歌唱,这种诗乐结合的传统,在中国是很悠久的——

《诗经》中的《风》,就是采自于周代各地的民谣,采诗官从民间采集后,交给宫廷乐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

汉魏六朝时期,一些叙事长诗或者民歌,被采集到朝廷设立的乐府中,谱曲为歌,比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被称为"乐府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到了唐朝,采集来入曲的,自然就是唐诗了。除了王之涣的那个故事外,南宋《碧鸡漫志》中还列举了李贺、李益、元微、武元衡等诗人作品入乐歌唱的事,可见当时采诗入曲的广泛程度。

“唐史称李贺乐章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又称,李益诗名与贺相埒([liè] 同等),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又称,元微之诗,往往播乐府。旧史亦称,武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以此知李唐伶妓,取当时名士诗词入歌曲,皆常俗也。”——《碧鸡漫志》

但也能看出,至少在盛唐之前,并没有专门为乐曲填词的人,都是选择已有的诗,来谱曲歌唱。

为曲改诗

并不是所有的五、七言诗,都可以原方不动地拿来歌唱,因为它们字句太整齐,不一定能和乐曲完美契合。所以乐工、歌妓为了便于歌唱,有时免不了要对原诗进行一些改造。

拿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举例,原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被唐人入乐歌唱后,又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者《阳关三叠》。

之所以叫"三叠",就是因为歌唱时,要把每一句诗都断成三段,变成"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或者"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

对这一点,清代戏曲作家方成培说:"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

经过入乐改造后,这种诗就叫做"声诗"了。它满足了听众的需要,也向诗与乐曲的更好结合跨出了一大步。

这种改造,除了像《阳关三叠》那样之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加入"和声"。

"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加和声,然后可歌。"——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什么是"和声"呢?拿中晚唐诗人皇甫松的两首诗作来举例,一首是《竹枝》: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这其中的"竹枝"、"女儿"就是改成声诗后的"和声",分别插入句中与句后。将它们去掉,才是原诗。

另一首是《采莲子》,它是只在句后插入"和声":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同样,去掉"举棹"、"年少"这些"和声",才是原诗。

这些对诗的改造方法,虽然让诗更符合了乐曲的拍子,但也不免影响了对原诗含义的理解。这种矛盾,促使着"为曲填词"的产生。

为曲填词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出现了一次大融合、大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叫做燕乐。它是在汉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入外族、尤其是西域音乐后形成的,演奏乐器上除了传统的琴、瑟、鼓、筝、箫外,也加入了外来的琵琶、笛、羯鼓等。

燕乐在唐朝,进入了繁盛期,乐曲演奏手段多姿多彩,也更善于表达情感,艺术性很强。乐师会把燕乐排成歌舞,在宫廷饮宴时用来表演,所以也叫"宴乐"。唐玄宗时期,宫廷里又设置了内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

燕乐的繁盛,也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发展。因为不管是宫廷乐师,还是民间歌妓,都会采诗配以燕乐歌唱,一经传唱,诗名就可能传扬开来了。

这样的艺术氛围,吸引来了很多文人的笔墨。但只有作品更适合入曲歌唱,才能更容易被选中。于是不用唱歌的人改造,文人自己就在创作时对诗进行改造了,这便是最初的"为曲填词"。

比如,五代词人顾夐[xiòng]的《荷叶杯》:

春尽小庭花落,寂寞,凭槛敛双眉。忍教成病忆佳期,知摩知,知摩知。

歌发谁家筵上,寥亮,别恨正悠悠。兰釭背帐月当楼,愁摩愁,愁摩愁。

"寂寞"、"寥亮"、"知摩知"、"愁摩愁",就是词人自己加入的和声和虚声。只不过"寂寞"和"寥亮",已经变成实字了。

而对于"知摩知"、"愁摩愁"这样的虚声,还是有改造空间的,顾夐自己就做着这方面的尝试和提高,比如他的《杨柳枝词》: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杨柳枝词》在中唐时原为七言绝句,顾夐在每一句后面都增衍三个字,与全诗语境紧密结合。

像这样,把原来的"和声"和"虚声"全部填为实字后,就使五、七言诗变成了长短句,也就是"词"了。

"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其后即以所剩者为实字,填入曲中歌之,不复别用和声......此填词所由兴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唐代的教坊曲,对后来唐宋词的影响很大。据统计,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教坊曲共324曲,其中79曲都演变为了唐五代词调、词牌,除了前面提到的顾夐的《荷叶杯》、《杨柳枝词》,还有《清平乐》、《定风波》、《临江仙》、《虞美人》、《浣溪沙》等等,这些词牌后来都有名句问世——

比如,唐朝诗人、词人温庭筠的《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再比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结语

经历了采诗入曲、为曲改诗,随着唐朝燕乐的繁盛发展,继而出现了为曲填词。

我们可以整理一下时间脉络:

第一部词集《云谣集杂曲子》,收录的歌词创作于盛唐、晚唐年间,所以说从盛唐开始,就有人专门为曲填词了,只是这时填词的人都来自民间,并非文人,所以词还叫"曲子"、"曲子词",是为音乐而生,还没上升为文学体裁。

晚唐诗人、词人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文人。但他的思想内容相对狭窄,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抒写她们的离别相思之情,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五代时期,又出现了韦庄、冯延巳等词人,虽然沿袭着花间派的词风,但已经能推陈出新,体裁上包含了自身生活体验,语言变得清丽,境界延展。

至此,词,已经可以定义为文学体裁了,不再是为音乐而填的词,而是反映文人自身思想的文学作品。这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由文人编撰的词集——《花间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派词人的作品。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这里,他的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再然后,历史进入了宋朝,代表婉约派的柳永、代表豪放派的苏东坡,这些词之大家相继出现,揭开了"宋词"繁荣壮大的序幕......

是音乐,催生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音乐,也是人的生命节奏,命运和客观事物的变化,构成了音乐旋律的抑扬顿挫,由它催生的词,自然也是带着生命内涵的。

这样说来,如果用"诗余"、"长短句"来概括词,就显得太简单了。词是诗和长短句的流变,却并不以它们为源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